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听读与诵读,体会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及有关描写乡愁的诗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思乡曲》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大部分是内宿生)给学生谈谈想家的感觉,并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入思念家乡的氛围。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是内宿生,有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情感体验,学生容易进入情境。二、走近余光中根据学生介绍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充。学生展示查找到的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文本解读(一)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1、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第一要素是把节奏读好。第二,节奏读好后,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要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本诗感情基调是柔美、哀伤、深情。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注意学生的情感,语速要缓慢,还要适当读出颤音。1.请你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2、听《乡愁》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语速。(播放朗读视频)3.请你带着柔美、哀伤、深情来进行朗读。本节课以朗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二)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感情是看不见的,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给学生简单介绍意象的概念。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这首诗借助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如何能表现作者的乡愁呢?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5.概括每小节诗的内容:亲情———爱情———哀情———盼统一6.作者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升华到最后一个小节的爱国之情。7.请大家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朗读。学习朗读诗歌的技巧,这是从感性上初步感受诗歌,但是,要真正把一首诗的神韵演绎得出神入化,还得要准确地把握它的情感。因此,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三)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1.拓展延伸,让学生进步体会乡愁。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乡愁”,要求也用诗歌的语言来描述,并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如:○乡愁是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1.古今诗人说”乡愁”。让学生展示古今中外有关乡愁的诗歌。2.说自己的“乡愁”。1.让学生展示收集到有关乡愁的诗,以培养积累的习惯。2.第二步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四、老师配乐深情朗诵《乡愁》结束本节课。教师配乐朗诵《乡愁》。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用情感受诗歌的美。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氛围中再次感受诗歌的美。板书设计读《乡愁》,感受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教学反思

 

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
上一篇:第3课《乡愁》教案    下一篇: 《乡愁》学案练习及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