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商山早行》练习题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商山早行》练习题五、阅读诗歌,完成练习。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铎:马铃铛。槲:树名。老叶在春天长新叶时脱落。枳:果树名。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秦时为杜县,汉宣帝葬于此,故名杜陵。回塘。曲折的池塘。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诗中的,韵脚是。2,诗中最能表现“早”的是联“,。”这两句从描写角度看既有,如;又有,如。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描写的景象有有(只能填一字),互相映衬。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之情。]此题主要训练和考查对诗句意思、特定意象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辨识。第1题继续巩固基本知识,依据基本格律分析,可知此诗为近体诗中的五律,韵脚为āng。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共同点题。由诗来看颔联承接首联的“晨”,具体表现题目中的“早”。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所以题2的答案应是颔联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写景物有多种角度,从人的感觉来看,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分析这两句诗可知有视觉,例句是“人迹板桥霜”;又有听觉,依据是“鸡声”。(或静态和动态也可)事物本身就是有动有静的,因此就有动态和静态的描写。如果动静有机结合,景象就会更加生动有致。古代诗人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我们在读诗时也必须注意,并且能够赏析其艺术作用。分析颈联,可以看到“落”和“明”为“动”,“路”和“墙”为“静”,所以颈联描写景象是有动有静,互相映衬。大雁是诗歌中十分常见的意象,一般与忧愁相思有关,例如亲友离别、闺中相思、羁旅怀乡等等。至于究竟是哪一种,必须依据对作品的具体分析来判定。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第二句就说:“客行悲故乡”,第七句说:“因思杜陵梦”,因此可以确定,他是借大雁来表达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之情。

 

《商山早行》练习题
上一篇:《商山早行》同步练习    下一篇: 《商山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