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时代背景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范进中举·时代背景《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封建史家称这时为“乾嘉盛世”,其实当时正是这个末代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由于官僚地主剧烈地兼并土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严厉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加强了控制,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来对付知识分子。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上的反抗;另一方面沿袭明代以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并特设“博学鸿词”科,笼络名儒学者做官。同时还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朱彝尊《曝书亭集·传道录序》)的文化专制局面。清政府的这些政策,虽然部分地达到了目的,但也激起了有骨气的知识分子的更强烈的反抗。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奋起,从不同方面批判、抗议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顾炎武痛斥八股文,认为它毁灭文化、败坏人才,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要厉害。戴震抨击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理杀人”。这些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吴敬梓为了避开“文字狱”的迫害,把《儒林外史》反映的时代假托为明成化年间,用小说的形式,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从揭露讽刺醉心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入手,抨击那个腐朽丑恶的封建社会。

 

《范进中举》时代背景
上一篇:《范进中举》教学反思二    下一篇: 《范进中举》评课稿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