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生物 > 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案及课后反思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4、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教法:观察 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细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

  二、探究新知

  (一)细菌的发现

  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书本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

  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

  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二)细菌的形态:

  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细菌的结构:

  1、质疑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2、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3、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

  (四)细菌的营养方式:

  1、质疑过渡: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营养方式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

  (五)细菌的生殖方式:

  1、质疑过渡: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

  2、课件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

  3、课件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及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

  4、师生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作业:

  1细菌分为几种类型?

  2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什么?

  板书:

  第二节 细菌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鞭毛

  2、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3、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初中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上一篇: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下一篇: 真菌教案及教学反思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