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生物 > 七年级下册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教案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标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二、新课教学(一)眼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1.问题引导,自主探究。(1)观察教材第79页图4-47“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2)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3)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4)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5)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6)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0页内容,结合图4-50,分析近视的成因。2.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2)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学生结合教材解决这一疑难。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三、课堂小结复习本节内容,强化学生印象。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教案
上一篇: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课时教案    下一篇: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七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