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0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2.通过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裂,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衰败的过程,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以从中汲取历史教训。二、新课讲授安史之乱(一)原因: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1.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二)经过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三)安史之乱的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遭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材料研读(P.24)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1.学生阅读教材和图,回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2.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的更迭: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黄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继建立的(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并且位置基本相同(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在开封);十国则是并存的,除北汉地处北方的山西以外,其余都在南方。欣赏图片:《韩熙载夜宴图》(局部)2.五代十国的实质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③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3.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三、课堂总结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四、作业:课后活动(P.26)(1)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皇帝荒废朝政;杨贵妃得宠;节度使权力膨胀。(2)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板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0
上一篇: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14    下一篇: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表格式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