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试题6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A.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C.形成一些大的商帮 D.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2.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3.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A.清朝很富有 B.严重影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C.人口的不断增加 D.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4.《老子》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历史上出现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是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总体特征的最好概括?()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5.有学者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 C.农本思想 D.农商并重6.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盛况说法不正确的是()A.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B.乾隆时期的苏州已经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C.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是世界总人口的1/3D.乾隆时期的徽商开始在全国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7.如图反映的发展趋势是()?A.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统治者重视农业 C.经济的持续发展 D.君主专制高度强化8.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农村集市②区域性市场③城镇集市④全国性市场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9.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状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出现 B.手工业兴盛,商业发达,形成商帮C.传统的农耕社会并未发生变化 D.康乾盛世的帝王依然坚持“重农主义”10.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 B.环境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11.小明看完《乔家大院》后,了解到主人公乔致庸是一位典型的晋商,晋商形成于()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12.清朝前期,许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据记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是()A.苏州 B.江宁 C.北京 D.杭州二、材料解析题13.材料:请回答:(1)由图片得知,清朝统治者认识到什么是“国之大计”?(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取得较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些商人从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颜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的方言,因此在当地人眼中,他们都是来自外地的客人。……在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货物,形成了各自的商业网络。——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到清朝中期的道光年间,全国人口突破4亿。耕地面积虽然有所増长,却远远赶不上人口的激增。与此同时,官僚、地主和商人大量兼并土地。许多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质量每况愈下,社会矛盾开始加剧。--摘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列举“这些商人”在明清时期的两大代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中期出现的危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BDDD6.DCDCA11.DA二、材料解析题:13.(1)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2)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如精耕细作,推广引进高产作物等。14.(1)代表:晋商,徽商。影响:商人数量大增;有利于一批全国性商贸城市的出现;有利于形成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有利于一些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明清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公所等出现。(2)耕地増长速度赶不上人口的激增,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加剧。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试题6
上一篇: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下一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