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测试题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选择题1.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一批优秀剧作。其中两部传世之作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有怀念故国之嫌,予以禁演。这两部剧作是()①《牡丹亭》②《长生殿》③《桃花扇》④《窦娥冤》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京剧能够流传至今,成为国粹,其主要原因包括()①皇室的扶持②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③与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④博采其他剧种优点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A.罗贯中一《红楼梦》B.洪昇一《长生殿》C.孔尚任一《桃花扇》D.吴承恩一《西游记》4.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人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清朝时期的戏剧,最有影响力的有()①昆曲②秦腔③京剧④汉调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5.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这句话说明了()A.诗歌不再重要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读《红楼梦》是很时尚的D.中国所有的诗书都不如《红楼梦》好6.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是在在位时形成的新剧种()A.康熙帝B.乾隆帝C.雍正帝D.道光帝7.《红楼梦》描写的四大封建家族是()A.贾、史、王、薛B.宋、晁、鲁、林C.贾、王、赵、李D.赵、钱、孙、李8.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现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9.有这样一部作品,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这部作品是()A.《红楼梦》B.《三国演义》C.《水浒传》D.《西游记》10.“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是时期的流行语()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1.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请判断与明清小说有关的场景是()12.《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的作者是()A.前80回是施耐庵,后40回是高鹗B.前80回是罗贯中,后40回是高鹗C.前80回是吴承恩,后40回是高鹗D.前80回是曹雪芹,后40回是高鹗13.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时,经过改良,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A.《唐明皇游月宫》B.《牡丹亭》C.《西厢记》D.《长生殿》二、非选择题14.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是什么时期创作的?(2)《红楼梦》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图二是书中的插图,表现了哪一故事?(3)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4)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的作品是哪些?15.京剧舞台艺术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材料二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1)材料一表明京剧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京剧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当今社会,京剧作为“国粹”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冲击,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参考答案1-6ABBDCD7-13ABADBDB14.(1)曹雪芹。清朝。(2)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黛玉葬花的故事。(3)因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测试题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练习16    下一篇: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同步练习15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