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专题一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应第1、2、5、7课)
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对准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直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所谓半殖民地,政治上表现为国家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表现为本国的生产原料遭到列强掠夺,本国市场成为列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市场,本国劳动者遭到列强剥削;思想上表现为西学东渐。所谓半封建,政治上表现为封建专制制度逐渐解体;经济上表现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近代工业逐渐发展;思想上表现为落后保守的观念(比如:重农抑商、男尊女卑)受到冲击。
  商品输出阶段 资本输出阶段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1840.6-1842.8 1856.10-1860.10 1894.7-1895.4 1900.5-1901.9
发动者 英国 主谋:英法;帮凶:美俄 日本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原因
根因:开辟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
直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根因: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根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
直因:东学党起义
根因:瓜分中国
直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经过
 
/
1860.10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
 
 
 
 
结果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最能体现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协定关税】
《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外国船舰在长江航行;赔白银400万两)】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赔白银800万两】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设厂】
《辛丑条约》
【赔白银4.5亿两,本息共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
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见P26-27)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专题二  近代化的探索(对应第3、4、6、8、9、10、11、12、13、14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派别逐渐“开眼看世界”,纷纷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富民强。19世纪四五十年代,封建士大夫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另外,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这篇著作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人士最早提出来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同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由此,中国人开启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一阶段——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比洋务运动的破产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之后,意识到只有改革政治制度才能加速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在光绪帝的主持下领导戊戌变法。但这次变法因维新派过于软弱以及慈禧等顽固派的阻挠而流产。而另一面,孙中山对依靠清政府来实现政治制度的革新已不抱希望,转而效仿欧美国家的民主共和制度,由此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并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共同组成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二阶段。
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以北洋军阀为首的政府,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以及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过制造“宋案”、废除《临时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等手段强化独裁统治。孙中山、黄兴发起“二次革命”以维护民主共和制,但很快被镇压下去。1915年底,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举国哗然。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发起护国运动讨袁。护国运动最终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但北洋政府却保留下来了。袁世凯死后,皖系、直系、奉系相继掌控北洋政府,直至1928年。
民国初年政治混乱的局面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意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由此,中国人开启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
1919年春,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先锋,通过游行示威和罢课的形式要求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陈独秀、李大钊等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号召商人、劳工声援学生的爱国举动。于是,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最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经过五四运动,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传入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迅速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李大钊最早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五四运动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而走向工人群众去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得益于五四运动为其在思想上、阶级上、组织上准备了条件。因此,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第一阶段(学习技术) 第二阶段(学习制度) 第三阶段(学习思想)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背景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外患: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直因: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和政党(同盟会,1905)的成立
军事基础:早期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最早:广州起义,1895)
直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因: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甲午战争)
广义:1895-1898
狭义:1898.6.11-9.21
广义:1894-1911
狭义:1911.10.10
(武昌起义)
 
1915-1922
 
1919.5.4-6.28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代表人物 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孙中山、黄兴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 陈独秀、
李大钊
口号 自强、求富 变法维新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内容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创办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c.建立新式海陆军
d.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
c.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黄花岗起义: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并宣布独立
 
a.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狂人日记》),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b.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前期(5.4-6.5):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
后期(6.5-6.28):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直接目标实现:a.释放被捕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c.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影响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积极:①一批近代化的工业产生并发展起来;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消极:洋务运动因洋务派固守封建制度而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地位: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消极:变法因维新派力量弱小和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
 
积极: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③颁布《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消极: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积极: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②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消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地位: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积极: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③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专题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革命,对应第14、15课)
20世纪一二十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及一批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等共产党员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在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建设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工人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势力过于强大,罢工遭到血腥镇压。由此,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以党外合作的形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孙中山经过两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因而接受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黄埔军校的建立,二是发起北伐战争。
到1927年3月,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相继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占领上海。然而,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右派代表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紧随其后召开“分共会议”(七·一五政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并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破裂。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叛变革命后建立南京国民政府,9月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指挥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1928年底,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取代北洋政府,并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中国共产党前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中共三大
 
 
 
背景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
 
 
 
 
/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时代背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共产党:力量弱小,而国民党声望高;
国民党:思想涣散,需要共产党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外部条件: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导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实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时间 1921.7 1922.7 1923.6 1924-1927
 
 
内容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列强,推翻帝国主义 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党外合作) a.创办黄埔军校(创办人:孙中山;校长:蒋介石)
b.发动北伐战争(总司令:蒋介石)
c.四·一二政变(蒋介石)和“分共会议”(汪精卫)——国共合作破裂
影响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积极: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消极: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上一篇: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重要简答题汇总    下一篇: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