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梳理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尽。⑤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⑥食(sì):同“饲”,喂。⑦其:指千里马。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⑦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尽:竭尽。④材: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表修饰。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或: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中,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千里马而不按照(驱使它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三)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1)“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2)“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3)“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5)“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难堪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1)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2)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3)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之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考点积累扫描

  【通假释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表现)

  【古今异义】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定,安全)

  【一词多义】

  策:(1)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2)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之:(1)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2)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

  【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文言句式】

  执策而临之。(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食马者”)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