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有答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我们曾学过他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鱼我所欲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中心论点是:“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并用比喻导出这一论点。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在论证上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从正反两面论述,最后推出了中心论点。D.《孟子》的语言很有特点: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富于文采和气势;善用比喻说理;多使用生僻词汇,使文章不通俗易懂。2.下列各项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敏而好学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可计日而待也C.环而攻之而不胜出淤泥而不染D.夫环而攻之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三里之城/多助之至B.环而攻之而不胜/面山而居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不以物喜,不以己D.故君子有不战/故日月星辰移焉4.下列语句中加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多助之至至:到达。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胜者公欣然曰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自以为大有所益C.以天下之所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夫环而攻之夫君子之行6.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2句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4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最后两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7.解释下列划线的词。(1)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3)池非不深也.(4)委而去之.(5)寡助之至.(6)亲戚畔之.8.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字词。(1)利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2)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环而攻之而不胜:(3)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4)而环而攻之而不胜: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标六处)(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标六处)10.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与《》《》《》合称“四书”。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2.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13.从课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14.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完成15-18题。治国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②,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治国》)【注】①奚以:即“以奚”,凭什么。②重家:看重家业。15.解释下列划线的词。(1)必先富民(2)奚以知其然也16.用“/”为下面这个句子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划一处)是以善为国者17.翻译下列句子。(1)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2)民贫则危乡轻家。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短文寥寥数语,直接体现了管仲“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一远见卓识。B.文章从“民富”“民穷”两个方面对比说理,得出“治国常富,乱国常贫”的结论,有力地证明了论点。C.文中两组排比句,围绕着民富易治、民贫难治的观点,层层推进,气势非凡,有力地证明了富民的重要性。D.“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有答案
上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    下一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含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