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老山界课件11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老山界陆定一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老山界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向上看,耸立于云端之中;向下望,简直是绝壁悬崖。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由此而举世闻名。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写作本文时,作者在红军长征部队里的“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作者简介惊惶()酣然入梦()峭壁()苛捐杂税()蜷()咀嚼()篱笆()闪烁()呜咽()骨碌()矗立()澎湃()悬崖()灌输()督促()jīnghuánghānkēquánlíbagūluxuányájǔjuéshuòwūyèchùguànpéngpài读一读,写一写qiàodū一、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文章(一)读课文,请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二)再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2、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下列表格。时间变化、地点转移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词句。时间:(第一天)下午——傍晚——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地点:山沟——瑶民家——山脚——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宿营地。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路远,暗示翻越艰难。第二部分(第2~32段),主体部分,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三部分(第33段),总结全文,将老山界放在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三)理清结构层次当天下午到傍晚山沟攀谈天黑到黎明前山脚到山坡露宿黎明到下午两点多山坡到山顶爬山休息以后山顶到山下下山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路窄石硬,寒气逼人粮食奇缺,肚子饥饿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讥讽红军战胜困难,表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以为是反动军阀,因此男人躲藏起来。“照着习惯”说明反动军阀欺负百姓是惯有的事。1.红军翻越老山界之初,遇到一个瑶民大嫂,她的丈夫为什么躲藏起来,“照着习惯”说明什么?她看到红军,先是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渐渐了解了红军;当红军战士讲到她的苦难时,她不由“哭”了。当红军送她粮食,她“欢喜”的接受了。2.瑶民大嫂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一是红军的宣传,使她知道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而不是欺压百姓的军阀;是红军战士对穷苦百姓的关心和帮助使她感动。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播种机,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从而丰富了课文的中心。3.本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篇幅写瑶民大嫂呢?赏析“之”字奇观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

 

老山界课件11
上一篇:第6课老山界课件含音频    下一篇: 老山界课件1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