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 》课件1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河中石兽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目标1.积累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文学常识。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其蕴含的道理。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4.分析层层铺垫和细节描写的好处。?重点:疏通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一块巨石掉入河中,十多年后应该去下游寻找,还是原地寻找,抑或是上游寻找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纪昀的《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课堂导入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完成填空。纪昀(1724—1805),代学者、文学家,字,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晚年自号“石云”。他的主要作品为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他编纂的《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清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预习导学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沧州( ) 河干( )圮于河( ) 棹( )木杮( ) 湮( )曳铁钯( )( ) 啮沙( )募金( ) 溯流( )臆断( ) 欤( )cāngpǐfèi yè pámùyìgānzhàoyānnièsùyú预习导学拓展:(1)“干”是多音字,作名词“水边”之义时读“ ”,作动词“做”或形容词“有才能的”之义时读“ ”。?(2)湮:“垔”本指“西部黄土高原”,转指“江河源头”,引申“地势高的水源”。“水”与“垔”联合起来表示“ ”。?gāngàn水从高处漫溢,四散而下预习导学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阅十余岁( )(2)曳铁钯( )(3)遂反溯流逆上矣( )(4)可据理臆断欤( )经过、经历拖 逆流 主观地判断预习导学4.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寺僧 寻找石兽未果;讲学家嘲笑寺僧,认为石兽在 ;老河兵认为石兽在 ,并最终找到。?顺流而下原地上游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自由朗读课文,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⑥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合作探究(1)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合作探究一、问题:默读课文,梳理文言词汇,翻译句子。1.古今异义(1)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今义:(2)求二石兽于水中古义:? 今义:(3)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4)盖石性坚重 古义: 今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门学科寻找 请求,要求这 对,正确句首语气词 器物上都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合作探究(5)转转不已 古义:? 今义:(6)竟不可得 古义: 今义:(7)固颠古义: 今义:(8)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停止 已经终了,最后 表示出乎意料固然 坚固经过,经历 阅读合作探究2.一词多义。(1)之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求之地中()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石兽合作探究(2)于求二石兽于水中()湮于沙上()当求之于上流()介词,到介词,在介词,到合作探究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1)棹数小舟(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名词作动词,划船动词作名词,上涨的河水合作探究4.判断句式并翻译句子。(1)以为顺流下矣。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意思是 。?(2)不亦颠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表反问,意思是 ?寺僧水流被冲到下游去了寺僧们认为石兽顺着不亦不也是颠倒了吗?合作探究(3)可据理臆断欤?这是一个句,无疑而问,表反诘,意思是 ?反问就主观判断吗?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合作探究二、问题:课文三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第1段:描述了寺僧错误地顺流寻找石兽的行为。第2段:叙述了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的盲从心理。第3段:叙述老兵阐述自己的观点,又驳斥前两种观点。?重点:疏通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第二课时预习导学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纪昀的《河中石兽》,了解了它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课文,进一步探究它的风采。课堂导入预习导学1.根据课文填空。(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2)求之下流,固颠; ,不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 》课件14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 》课件13    下一篇: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河中石兽》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