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25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识记“圮”“棹”“曳”“湮”“啮”“溯”等字音;积累“阅”“竟”“是”“颠”“究”“物理”“然则”等词义。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教学流程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1.给下列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按拼音填汉字。pǐ于河(圮)木fèi(杮)zhào数小舟(棹)yì断(臆)yān于沙上(湮)yè铁钯(曳)3.结合注释,解释下列词语。(1)山门圮于河(倒塌)(2)阅十余岁(经历,经过)(3)曳铁钯(拖)(4)湮于沙上(埋没)(5)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6)不亦颠乎(颠倒,错乱)(7)如是再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8)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4.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5.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新课导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预习展示1.字音字形圮募棹杮湮啮溯欤(一生上讲台写,一生订正,教师示范书写易错点,全班齐读字词)2.词语解释圮阅曳湮物理颠啮臆断3.朗读展示。一读:读对字音。(一生读后,全班读)二读:读准节奏。(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三读:读出韵味。/(一生读后,男女生合作读)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教学环节一:疏通文意通过对于文章的朗读,相信大家已经对于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画下理解不了的词语或句子。(提示:翻译文章时结合课下注释,做到字字落实、连词成句、文通字顺,适当“添”“调”。)关注重点词:圮、竟、曳、尔辈、究、湮、颠、啮、不已、遂、溯流、臆断、为、然则关注重点句:(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相关知识点:古今异义:阅、并、但、是、求、固、物理。词类活用:棹、暴。状语后置:当求之于上流。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小结:现在,我们对文章有了基本了解,让我们再读课文,把你对文章的理解“有滋有味”地读出来。教学环节二:内容解析1.翻译过后,我们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把握,那么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篇文章大概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明确: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分钟时间独立思考)明确:(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定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3.你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明确: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教学环节三:语句研读1.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25
上一篇:部编七下《河中石兽》教案    下一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26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