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的更替教案16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夏商周的更替课题夏商周的更替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史实;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过程方法通过材料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认识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认识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教学重点夏朝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课堂引入】思考:大家知道繁体字“国”怎么写吗?学生上台展示后,解释国字的含义。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最早产生于什么朝代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引入新课)國以国字写法入手,激发兴趣,让学生上台展示课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新知篇章一:整体感知,兴亡线索1、自主学习:完成夏、商、西周三朝基本情况表朝代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重要事件灭亡时间暴君2、展示三朝重大事件时间轴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建立表格,让学生对三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有基本认识。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新知篇章二:制度创新,影响深远环节一:“家天下”通过展示《大禹治水像》和《戴冠冕的夏禹》,讲述大禹的治国措施——改变王位继承方式即世袭制。合作探究1:请阅读材料,结合“国”字的含义思考为什么称夏朝为国家?材料一:夏朝形势图中心地区: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它们的规格和豪华程度差别很大。二里头遗址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材料三:二里头遗址出土兵器统计表材料四: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赢的观念,集思广益,以更好地解决问题。2、通过材料的展示和思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3、通过对几则材料的展示,学生归纳出夏朝有了一定的统治区域、宫殿、阶级、等级界限、军队、刑法,这些都能说明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即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新知环节二:西周地方管理制度思考:如此大的疆域,周武王会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巩固他这来之不易的江山呢?学生回答分封制。观看视频。合作探究2:2、根据视频和材料,完成分封制相关内容。项目内容影响分封对象主要封国诸侯义务材料一: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晋宗亲(同姓)今山西教富卫宗亲(同姓)今河南北部较富鲁宗亲(同姓)今山东南部富裕燕宗亲(同姓)今北京一带贫瘠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富裕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贫瘠昔武王克商,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氏之后于宋。——《唐律疏议》“周公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材料二:西周分封形势图(P21)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选自《孟子·告子》受封的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篇章三:明君暴君,道尽兴亡事通过展示两组人物图片(明君:夏禹、商汤、周武王)和(暴君:夏桀、商纣、周厉王),形成对比,学生得出结论: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统治者要以人为本,勤政爱民,发展经济。篇章四:以史为镜,情感升华展示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来关心民生的图片,和近期我国取得重大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史料中归纳出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突破难点。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朝代更替的基本规律。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反思【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2、西周的分封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课堂反思,提升归纳能力。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作业布置完成教材22页课后活动1、作业是对知识的巩固。2、通过作业能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板书设计夏朝:产生国家发展:商、西周教后反思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的更替教案16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夏商周的更替教案14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12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