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选择题1.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A.《齐民要术》B.《大明历》C.《兰亭集序》D.《水经注》2、下列关于顾恺之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成就最高B.对绘画理论有精深的研究C.特别注重点睛传神和表现人物特征D.现存其原本《女史箴图》3.圆周率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时间被定在3月14日。通常是在下午1时59分庆祝,有时甚至精确到26秒,以象征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5926。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A.王羲之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蔡伦4.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A.兰亭书法 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 D.赵州石拱桥5.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在书法上属于()A.楷书B.行书C.隶书D.草书6、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是对当时社会特点的反映”作为课题来探究,请你找出下列能体现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①祖冲之的圆周率②陶渊明的田园诗③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绘画艺术④建安文学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④7.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此字体是由谁独创的()A.胡昭 B.锺繇 C.王羲之 D.顾恺之8.南北朝时期开凿的两大石窟艺术群是()①敦煌石窟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乐山大佛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9.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下列作品中,体现了“书圣”王羲之成就的是()/ABCD10、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①民族融合的作用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人民群众的作用④科技文化的进步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1.下列成就出现于同一时期的有()①王羲之写成《兰亭集序》 ②顾恺之画成《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③云冈石窟凿成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1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塑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谁的作品再现了洛神的形象()A.司马迁 B.顾恺之C.屈原 D.王羲之二、非选择题1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ABCD(1)图A:人们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2)图B: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内刻有近五百个文字,这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3)图C:秦统一后,(人物)下令把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4)图D: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了。魏晋时期,楷书、草书、行书流行,东晋王羲之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5)谈谈你对汉字或书法艺术的认识。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科学文化不断发展,成就突出,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结晶。结合下列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有何著作?/(2)材料一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3)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幅作品的作者是谁?他的作品具有什么特点?(4)材料三所示佛像是在哪一个省?反映了当时我国哪一宗教盛行的史实?当时统治者为什么要开凿石窟,雕造佛像?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得到普遍使用。材料二“他”潜心钻研医学,收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材料三“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注意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他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请回答:(1)三则材料中的“他”分别是指哪三位历史人物?(2)你认为他们三人能青史留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5ADBC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练习15    下一篇: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课一课(含答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