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复习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育事业的发展:洋务派兴办①__________、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②____________;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③______________;1902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1905年废除存在约1300年的④__________;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同文馆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科举制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创办了外文报刊,⑤《________》《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东方杂志》⑥《__________》《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⑦______________、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是影响较大的出版机构。知识点二文学艺术的成就1.文学成就:鲁迅的《狂人日记》⑧《____________》、郭沫若的⑨《________》等比较著名。2.艺术成就:中国涌现出⑩________、冼星海等音乐家,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20世纪初,照相、?________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第一部有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申报新青年商务印书馆阿Q正传女神聂耳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了解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是()A.清末状元张謇退出官场办实业 B.南洋公学C.北洋西学堂 D.京师大学堂2.在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是()A.京师大学堂创办 B.宣布废除科举制度C.同文馆创办 D.南洋公学兴办AB3.【山东潍坊中考】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C.铁路交通发达 D.轮船航运繁荣4.下列有关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A.聂耳——《黄河大合唱》 B.郭沫若——《雷雨》C.齐白石——《愚公移山》 D.老舍——《骆驼祥子》BD5.【江苏无锡中考】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它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首歌曲是()A.《大刀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C.《游击队之歌》 D.《义勇军进行曲》6.1905年,梨园泰斗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首映成功。该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是()A.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C.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D.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DC1.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为适应洋务运动需要,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北洋西学堂等新式学校B.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C.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大力弘扬民主、科学思想D.徐悲鸿以西方写实主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A能力提升2.“1905年是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A.京师同文馆的成立 B.京师大学堂的成立C.科举制度的废除 D.决定废除科举制3.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这表明科举制废除的主要原因在于()A.科举制形式落后 B.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C.近代民主思想冲击 D.闭关锁国被打破CB4.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方式和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三幅图片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一反映的是创办于北京的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B.图二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C.图三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D.三幅图片都反映了历史进步A5.徐悲鸿以写实主义的技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1930年)和《愚公移山》(1940年)。这些画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主要原因是()A.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技术B.开辟了中国画技法的新时代C.以西洋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D.切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6.下列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①《毕业歌》(1934年)②《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③《太行山上》(1938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A.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7.下列事件出现在1905年的是()A.电影开始传入 B.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C.上海公映首部有声电影 D.《马路天使》公映CB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李振九是民国时期中原地区一位在书法、教育、学术、文艺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振九参加洛阳县县试,考取功名,有“癸卯秀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复习课件
上一篇: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件PPT    下一篇: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件13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