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化学 > 九年级上册

5.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43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历史   质量守恒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基础定律,该定律几乎构成了大部分物理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基础,它对化学教学是极端重要的。本文阐述它的发展和形成的历史。   一、守恒定律的序幕   关于物质不灭一般被公认为是古希腊原子论者的思想。留基帕和德模克利特(两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50年)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原子组成的。德模克利特写道:“宇宙的要素是原子和虚空,其他一切都只是意见。原子不受任何能使之发生改变的外力的影响,……而虚空则是一些空的地方,使原子不断在其中上下运动”。如此说来,他们已经具备物质不灭的思想了。可惜他们的著作除了一些残篇外均已散失。关于原子是否有重量还有争论。我们只能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转引的残篇断句中知道原子或许有重量,但是对这一点有争论,伊壁鸠鲁(公元前约300年)承认原子学说,并肯定地认为原子有重量。既然原子是不灭的,而原子又是有重量的,至此,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已经有了质量守恒的思想了。但是这只能是我们的推论,并没有见诸于文字的记载,一直到公元前57年左右,与凯撒和西塞罗同时代的罗马诗人路克莱修在他的伟大著作《物性论》中,记载并赞颂了古希腊原子论者们的哲学。他重申:“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这可看作是最早暗示出一个深刻的普遍科学原理,现在的每一事物必定在过去,现在或将来持续存在,虽则它们的形状、面貌和外表确实可以改变。   然而,从路克莱修的颂辞到现代的质量守恒定律之间有着相当大的一段距离。质量守恒定律昭示我们:无论位置、外形、状态和化学组成等如何变化,在一给定的封闭区域内的物质总量永远保持不变。企图从古希腊人的思想中去寻觅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原理(也许某些天文学的原理除外)是徒劳之举,例如,路克莱修当时所关心的是哲学而不是科学问题。这在《物性论》的第一页中讲得十分清楚:   “这个教导我们的定律开始于:没有任何事物按神意从无中生。恐惧所以能统治亿万众生,只是因为人们看见大地环宇,有无数他们不懂其原因的事件,因此以为有神灵操纵其间。而当我们一朝知道,无中不能生有,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猜到我们所寻求的:万物由之造成的那些元素,以及万物之造成如何未借神助”。/   二、逐步完善的一种表述   在质量守恒定律出世并以对现代科学有意义的方式出现以前,发生过三次独立的进展,每次进展都体现了当时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或化学家的工作。首先出现的是理想孤立系统的概念。古希腊人和经院哲学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是把宇宙看成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样的体系中,某一单一物体的行为决定于它同宇宙其它物体的关系和它在

 

5.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43
上一篇:5.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42    下一篇: 5.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4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