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对《桃花源记》一文“外人”一词注释的商榷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高武《桃花源记》一文,课文对“悉如外人”等句“外人”一词的解释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人教国标版教材沿用了多年这样的解释。我认为“外人”一词在这一课里都作这样解释不太妥帖,值得商榷。首先,本文是陶渊明转述的一个故事,叙述人称是第三人称(在文中具体应是“渔人”)。文章第二部分叙述的是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应该是渔人看到的桃花源里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外人”是相对渔人说的,也是相对作者说的,他们是世人,桃花源里人才是“外人”,是相对与东晋之世的“世外之人”。但是,这一课里另外两句话里的“外人”,由作者转述的述人是桃花源里人,倒是应该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第二、从叙事的逻辑看,文章叙述的桃花源人来桃花源及形成桃花源社会的原因是“避秦时乱”,“率邑人妻子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从而形成现在的桃花源。他们对外界的了解是“乃不知有汉,无论晋”。作者这里的叙事表达很清楚,桃花源里人过的是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那么,他们的生活习俗就应该保持在避世入桃花源时的古风古貌状况,衣着当然不可能和渔人所处当世人一样,如果说“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从叙事的逻辑上来看,是说不通的。第三|、从作者的身份及认识高度来看,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只是作为那个时代下,作为文人的愤世情结下理想国,不是社会空想家具有历史意义的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受时代和文人身份的局限,陶渊明的理想国只能是对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民风淳朴,生活相对富足,政治上没有压迫,经济上没有剥削的所谓上古社会的消极怀想和宣扬。陶渊明人也?讲白了就是一个因不满当世的社会黑暗的一个厌世者,避世者,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里的“外人”绝不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而应该是他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世外之人”。这个世外之人,正是他自己想充当的,而那个世外之世(桃花源)正是他心中所向往的。综上,《桃花源记》三个“外人”,解释还是区别对待的好:“悉如外人”一句的“外人”解释为(东晋之世)以外的世人,或世外之人。而另外两句:“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里的“外人”按课本的解释才比较妥帖。

 

对《桃花源记》一文“外人”一词注释的商榷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说课稿    下一篇: 桃花源记flash朗读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