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2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北大,1925年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课文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鸿均(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人尤天,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2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背影》教案    下一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背影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