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化学 >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法。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教学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安排4。教学过程第1一、导入新课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二、新课教学1. 原子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2. 原子的构成19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1911年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原子核居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结论:原子是由居原子中心的原子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
上一篇:离子2教案    下一篇: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