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化学 > 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化学初三上第三单元3.3元素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三单元 课题3元素(参考:2)1 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②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见的元素符号。③初步认识元素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1.2过程与法: ①学会运用对比的法进行学习。②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法处理信息。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②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2教学/难点/易考点2.1教学①元素的概念。②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3专家建议区分元素、原子与分子的区别;延伸各种元素及元素期表的概念及易考点。4教学法概念讲解——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5教学用具元素期表6教学过程本课题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 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一些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第1 元 素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元素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除这种碳原子外,还

 

人教版化学初三上第三单元3.3元素教案
上一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下一篇: 元素1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