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政教处范文

浅谈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对策

所属栏目: 政教处范文  更新时间:2014-08-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随之带来的是这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由于农民工工作性质流动性较大,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难题。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心理教育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先生指出: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只是中国农民的家事,它实实在在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如果农民工子女目前的教育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变,出现进城的“流动儿童”被社会“边缘化”,那他们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因此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指定学校就读并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教育的政策,仅株洲市先后就有近2千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没有因此告一段落。教育专家指出,农民工子女进城后,如何让他们在全新的环境里适应城乡差距,如何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是摆在教育面前更大的难题。
  2007年秋季,我校接纳的农民工子女人数高达200人,占学生总数近30%。从数字看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我校教育的比重逐年增加。
    这是一个人数庞大的、特殊的群体,特殊就在于他们生活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缝隙中,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教育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工作成绩。如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这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崭新而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一、存在问题
    农民工子女非常懂事,具有纯朴善良、学习刻苦、生活能力强、身体健康、能适应艰苦环境等优秀品质,是本地学生不具备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学习问题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普遍来自本省偏远落后的地区。那里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的学习基础(包含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习惯、思维、知识信息量等)与现居住地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发现他们的知识水平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年段过关要求,再加上口音的差异,使教师在与他们进行沟通、辅导中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如我校小学一年级40%的农民工子女未上过学龄前教育,自控力较差,不知道写作业,上课不听讲。
2、心理问题
    由于农民工子女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农民工子女刚转学到校,往往表现出与城市学生不同的特征。他们更容易在两个极端线上出现:在学习上要么勤奋学习,成绩拔尖,要么调皮捣乱、似乎“野性难驯”。他们的性格发展也呈现了不稳定的发展特征,部分孩子表现积极,部分孩子则性格相对内向,孤僻、忧郁,不善与人交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是过于积极、急于在新环境、新同学中得到认可,还是内向消极,都偏离了孩子的天真活泼的本性,他们内心因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或多或少产生了自卑情绪。而过度的攻击性还是强烈的自卑感,这些极端的表现都是未成年人因心理不成熟表现出对环境的消极对抗。”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这样分析。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年龄越小的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表现越为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如我校小二年级一男生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3、竞争意识淡薄
    破罐子破摔,个别发展成为具有暴力倾向。一农民工家里有三兄弟在我校就学,学校任课老师,班主任对他们的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等方面评价都较差。不少外来务工者抱有“读书无望”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受教育自然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也没有强烈的上进心,好也罢,学不好也没关系,在孩子身上看不到朝气。
4、文明卫生习惯存在较大差距。
   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狂奔乱跑、口吐脏话、爬高履险等不良言行经常出现,散漫、公德意识淡薄随处可见。个人卫生穿着方面与现居住地周围的居民格格不入。如有的学生穿着睡衣来上学,衣服穿一个多星期都没换洗,有时都有一股异味。
二、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民工子女一般生活在贫困而偏僻的乡村,接受的是相对不完善的基础教育,形成了能适应当地风俗生活习惯、道德文化水平的性格特点。这种早期性格一经形成,将来很难改变。他们的父母来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面对的是较为现代化的城镇和开放文明、风俗习惯迥异的社会,他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心理上的失落感和不适应也就在所难免。农民工来自贫穷、落后的地区,来到城市后,受到当地居民的歧视和排挤,人们用有色的眼镜来看待他们,把他们当作特殊的群体,统称他们为“打工仔”。这样,这些农民工的孩子自然也无法融入当地的社区,孩子就有着“我要回家”、“我要报复”等强烈的思想意识,有意无意间都有所流露。而且,农民工及其孩子把本土落后的风俗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带到现居地,甚至还在当地的社区里有一些犯罪行为,加深了当地的居民对他们的歧视。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更是把孩子推向社会的对立面。同时农民工子女的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特别是学生缺乏可以静心学习的必要环境和条件。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农民工子女的前期教育相对落后

由于农民工原住地经济相对落后,加上所就读学校绝大部分规模偏小,学生又散落各地。因此,不管是办学条件,还是学校管理、师资水平,与市区学校存在较大的差距,体现在教育质量上是非常明显的,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读书写字和简单的加减运算都不懂,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教学中,发现插班中、高年级的却不会汉语拼音、不会拼读,写的字不成形,作文无从下手,有的作文交上来也不过三五句;在数学上,连笔算都过不了关,更不要说什么应用题的审题、列式,几何知识的学习掌握了。……在教育质量上,农民工子女与当地的学生相比,差距悬殊,给了我校非常沉重的难题。                      

3、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的. 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又忙于生计,既没有闲暇时间,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也没有多少能力全面地塑造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质。父母日出而出、夜深而归,或者一日三餐,来去匆匆,和自己的孩子说不上几句话。这些孩子瘦弱的肩膀不但要挑起料理自己生活的担子,还要照顾比自己年幼的弟妹,“上学背书包、放学背弟妹”,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农民工忽视了他们的孩子还是需要引导、需要教管的渴望关爱的未成年人!
   结合调查和班主任的家访,我们了解到农民工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没有固定场所,多数临时租房居住。有的租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方便,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也不方便。这些均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结合。
   4、来自孩子自身的缺陷
   农民工家庭生活条件的限制,和所接受的前期教育给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孩子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天地来到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处处文明社会规矩的约束,必然导致心理失衡。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中已经有了一种天然的不平衡和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容易与同学、老师沟通,甚至认为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他们,有的一些已经成为“问题孩子”。心理学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傅宏教授指出,农民工子女已经感觉到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很难逾越的,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他们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我们发现尽管这些农民工子女他们渴望和当地的学生融洽地相处,他们渴望平等。但是由于他们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特别是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等使他们很难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基础薄弱,语言上的因素使他们与当地学生的交流有着明显的障碍。
 5.农民工子女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强于对学习环境的适应。

    由于很多农民工子女在很小的时候就已跟随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离开了家乡,长期过着一种相对居无定所的生活,而且从小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因此这些学生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与同龄的学生相比,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要强得多,但是,也由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相对要差些,使得他们对新的学校、老师,适应起来比较慢。

  三、以学校心理教育为主导的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是家庭的不幸,众多存有缺陷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就是民族的不幸。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特别要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为此,在规范对农民工子女的管理、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学校要高度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1、 要真诚的爱每一个学生。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农民工子女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当我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安排到我校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招生计划,实施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关爱行动,免收借读费,赞助费,免收杂费。让农民工子女也享受“两免一补”。在招生收费、学籍管理、学生干部竞选等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学公平,用同样的态度和期望来看待农民工子女,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农民工子女,对他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在对学生的评价、评选优秀学生、参与竞赛选拔等活动中,将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看待。同时,教育本地学生与他们交朋友,真诚对待这些外地同学,在言语、行为上不歧视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2、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农民工子女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当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心理归属感,把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校还可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我们知道,在学校教师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主力军,教师可以通过谈心法,情境再现法,榜样示范法,讲座辅导法等方法,对农民工子女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如对不自信的学生,我们首先采用激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学校开展每月一星活动,让学生自已推选你认为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是学习,行为,文明礼貌等方面,然后在掌声中通过,优秀事迹展示在校橱窗内,这可以使许多学生渐渐地由原来的不自信无言转化为自信.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可以让全班同学给他们热烈掌声,增强学生当众发言的勇气.

3、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

    学生间的互动:学校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小学生常常渴望和同龄伙伴交往。于是在班内我尽量创设尊重、真诚、温暖的集体氛围;要求同学们不要歧视他人,鼓励学生之间主动地接触表达内心愿望(一起玩耍、游戏),以此来解放学生孤僻的心理。教给他们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同龄间的人际互动中,掌握互礼(礼貌待人)的原则,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能力,体验同伴间美好、真挚的情谊,使彼此的心灵有机地相融,从而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如我们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往、同伴间的帮助,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尽早消除外地生和本地生间交往上的隔阂。

    家校互动:通过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目前教育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由此可见,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举办农民工子女家长会,在会上请学校的心理辅导员上心理辅导课,让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使家长们学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科学方法。如目前在我市各校开展的家长学校,就是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家教知识,传授科学的教子方法,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措施。但目前家长学校既无归口的行政管理,又无归口的业务指导,这就造成了家长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没有教材,致使有的家长学校只能说是在不断地开家长会罢了,办学方法的不尽科学,致使有的家长学校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少,最终不了了之。我认为尽快编选最基本的教材,是办好家校互动的当务之急,我们可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编写出初步成系列的教材,初一年级教材注意分析初中学习阶段的特点,要求家长注意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教材注意分析初中学生的生理变化的特点,对家长进行青少年青春期科学教育,让家长了解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及应注意的事项,帮助孩子健康地渡过青春期。初三教材注重对家长进行升学指导。教材的设计注意要由易到难的渐进性,教材应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要针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在教材中可增加“中学生典型个性分析”,这些典型个案既可以给家长提供正面榜样,又可提供反面教训,有的可以是前车之鉴,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有的可以立即效仿,足以起到示范作用。
    4、学校教育的公平性。

在我们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中,时时刻刻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是我们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前提。要使农民工子女真正平等地受教育,还需要建立师生平等关系,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平等意识,让学生平等参与活动,创造社会舆论的平等环境。农民工子女流动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他们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并考虑予以特殊的照顾,以达到教育的平等。教师可以走进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虽然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想作为老师的我们,只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的公平性将会越来越近.               (二)学校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关爱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心理教育问题,与此同时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虽然是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社会的积极配合。

1、学校、社区建立农民工子女成长档案,开学初,对全校新生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全面了解农民工子女家庭成员状况.经济状况,父母去向及其他相关情况,建立农民工子女联系卡,每年还要根据升学及其他情况及时补充、变更档案。

2、社会各界要给农民工子女撑起一片蓝天,社区、青少年组织和公安部门等要与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对各种各样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不良现象进行监控,要为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其是社区教育,我们认为还没充分发挥作用,国外的成功社区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期望全社会共同为农民工子女撑起一片蓝天,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资源配合,使他们和同龄人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资料:   1、刘汉清著:《关于留守孩子教育问题思考》

2、焦向英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适应新环境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如何面对挫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