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九年级作文 > 读后感作文

读《质量和效率: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命线》有感

所属栏目: 读后感作文  更新时间:02-13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成师附小周琨

  当"课程标准"推进过程中的关注点逐渐从热热闹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本质时,当更多的人以一种冷静的眼光审视"课标"时,我们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也逐渐从丰富多彩的环节转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上来."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其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然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否有效首先是看探究或合作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是否有价值.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学生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成长,明智,聪慧起来.引领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联想,创造,也许正是数学教学的要义.

  "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借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注入活力".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如何设计形成问题如何有效地呈现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精心思考和策划的.我们在具体数学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以及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特点为依据,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精,问在关键处,新旧知识转折处,即把学生的思路接到其"最近发展区"内.要在难点,疑点处设问,使学生不断感到刺激信息的新鲜,不断产生探索的乐趣.

  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片段一: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一课,屏幕上出示了一则公告:我校将于2006年3月搬迁至学道街12号.祝愿同学们在新校区愉快的学习和生活.师问:"看了这则公告,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环境,位置,大小——面积.接着问:"猜猜看,新校园的土地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不规则图形.

  评价:一开课就将学生引向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学校搬迁.一则公告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老师将顺势把环节引向了对旧知识的复习.

  教学片段二:在学习"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时,课前我布置了调查活动"人体所含什么物质最多所占人体的比重是多少".在课上学生宣布调查结果"人体所含水分占体重的4/5".师问:"根据这个条件你能联想到什么数学信息"学生联想到许多信息:把人的体重看成单位"1";其他成分占1/5;如果把体重看成5份,水份占了四份;体重是所含水份的5/4……接着老师要求根据这个条件,自己再补充条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于是学生提出了"一个小学生体重30公斤,问所含水分有多重"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所含水分24千克,问这个人有多重"的除法应用题.

  评价:从课前调查到课堂联想再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孩子们总结时说:"没想到人体科学知识也与数学有着这么紧密的联系,生活真是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数学知识来源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蕴涵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提出问题,揭示本质.

  教学片段三: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大小与边无关,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是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些困难.于是在教学中,学生人手一个活动角,师问:玩一玩,变一变,与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怎样的情况下,角会变大;怎样的情况下,角就会变小.这一切是谁在作怪最后,通过学生讨论,实践操作很顺利得到了结论.

  评价:用设问开导,结合学生的操作,巧妙地展现了角的本质属性,学生颇有感受.

  通过"头脑风暴",创设学生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

  教学片段四:《比的意义》一课中,出示镜框图:长5分米,宽3分米,要求学生比较镜框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生提问:长比宽长多少宽比长短多少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对学生的问题分类后引出课题"比".紧接着师问: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什么是比谁和谁比怎么比比如何读,写怎么求比比与除法有关系吗师说:"同学们,你能独立帮助我们解答以上问题吗"几分钟的自学,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和组际之间的交流,联系了大量的实际事例,认识了比.

  评价:以问引问,给学生创设了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并依靠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个人思路局限时,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理解,能相互启迪,引发联想,激发灵感.

  当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对问题正确表征并主动激活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必能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全面的提高.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读《扫楼梯》有感    下一篇:读《小失误大发明》有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