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写作指导 > 写作素材 > 名言警句

历代名人家书治家格言选

所属栏目: 名言警句  更新时间:02-13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全 面 施 教 无 不善

  汉·杜泰姬《戒诸女及妇书》

  吾之妊身(1),在乎正顺。及其生也,思存于抚爱;其长之也,威仪以先后之,礼貌以左右之,恭敬以监临之,懃恪以劝之(2),孝顺以内之(3),忠信以发之,是以皆成而无不善,汝曹庶几勿忘吾法也(4)。

  注释:

  (1)  妊身:怀孕。

  (2)  懃恪:懃同“勤”,勤快;恪,谨慎之意。

  (3)  内:读“纳”,含在其中。

  (4)  汝曹:你们。庶几:希望。

  译文:

  我自怀孕就注意正顺的胎教。生孩子后,心思放在抚爱孩子身上;孩子成长过程中,注意用威仪引导他,

  用礼貌影响他,用恭敬的态度要求他,用勤快、谨慎的道理诱导他,使他接受孝顺的道理,激发忠信的思想。这样,他们都有所成就而没有不好的,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的教育方法。

  后世贤,师吾俭

  汉·萧 何

  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注释:

  “‘势家’:指有权势的人家。《史记·萧相国世家》:‘毋为势家所夺。’”(《辞海》470页)

  译文:

  后世子孙如果贤德,就以我为师,过俭朴生活;如果不贤德,也不要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去家业。

  淡 泊 明 志, 宁 静 致远

  三国·蜀汉·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穹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是以宁静修养身心,以谦恭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排除名利的干扰,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心平气和、安宁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心静神闲,才能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不能获得多方面的才能;没有坚定明确的志向,学习也不会成功。懒惰怠慢就不能振作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一天天消沉,最后萎靡不振,成为对社会无用的人,悲哀地守在家中打发时光,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勤 学 行, 尚 闲素

  南朝·齐  萧嶷:《临终诫子》

  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已年老,前路几何。居今之地,非心期所及。性不贪聚,自幼所怀,政以吾兄弟累多,损吾暮志耳。无吾后,当共相勉励,笃睦为先。才有优劣,位有通塞,运有富贫,此自然理,无足以相陵侮。若天道有灵,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无失也。勤学行,守基业,治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圣主储皇及诸亲贤,亦当不以吾没易情也。

  注释:萧嶷,南齐豫章王,萧道成子。

  译文:

  人生在世,本不是什么平常的事,我年纪大了,还能走多远呢?能有今天的地位,已不是我所能想象的了。我生性不爱聚财,这是我自幼的志向,但却因为你们兄弟的事受到牵累,有损我的晚节。我死后,你们要互相勉励,团结和睦。人的才干有优有劣,地位有高有低,命运有通有塞,这都不过是自然之理,不足以因为自己的优势而欺侮别人。如果老天有眼,你们各自修养自己,卓越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持守基业,治理家庭,崇尚朴素,如此这般,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皇帝、储君及各位亲朋好友,也不会因为我没了会有所改变。

  可 久 可 大, 其 惟 学欤

  南朝·梁·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

  你年时尚幼,所阙者学。可久可大,其惟学欤!所以孔丘言:“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若使墙面而立,沐猴而冠,吾所不取。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注释:

  萧纲:南梁简文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

  大心,系南梁当阳公、寻阳王萧大心,简文帝萧纲之子。

  译文:

  你现在年纪尚幼,所缺的就是学习。具有长久价值并使人取得大成就的,大概只有学习吧!所以孔子说:“我曾终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在那里思考,但没有益处,不如学习”。但如果面墙而立,就会什么都看不见,沐猴而冠,不过装装样子,我是不赞同的。立身处事之道,与写文章是不一样的;立身处事先要谨慎持重,但做文章却可汪洋恣肆。

  爱 子 切 忌 偏宠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人之教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译文: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很少能作到一视同仁。从古至今,这个问题弊病很多。贤明俊秀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爱怜,顽劣愚鲁的孩子也应当同情和爱怜。若是偏宠某个孩子,虽是想厚待于他,却反而贻害了他。

  教 妇 初 来,教 儿 婴孩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几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察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知识,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译文:

  智能高的人,无须教诲就能成才;智能低下的人,即使教诲也毫无用处;智能平庸的人,如果不教诲就不会明白道理。在古代,贤明的国君就懂得施行胎教,方法是:王后怀胎三个月后,让她移居到别的宫殿去住,目不邪视,耳不乱听;音乐、饮食按照礼数加以节制。而且还将胎教的道理写在玉版上并藏在金柜里。太子在襁褓的时候,师保就要阐明忠孝礼义,以此对他进行教育。平民百姓即使不能像这样,也应该在其婴儿的时候,刚刚懂得看人脸色、辨别人的喜怒哀乐的时候,就加以教诲。让他做的就立刻去做,不让做的就立刻停止。这样到了五六岁,就可以省去鞭子的责罚。父母既要威严又要慈祥,子女也才会既畏惧而又有孝心。我发现现在的人,常常对子女缺乏教育却一味溺爱;饮食起居,任其为所欲为,应该加以教诲的却反过来加以奖赏,应该责问的却反过来给以笑脸。当孩子长大以后,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合乎常理的,骄横轻慢的习惯已经养成,这时才想去制止他,即使用鞭子将孩子打死,父母也树立不了威信。父母越来越生气,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终将成为败家丧德之人。孔子说过:“少年形成的性格,就会习惯成自然。”俗话也说:“教导儿媳趁其初来,教育孩子趁其年少。”这句话说得很对啊!

  兄 弟 相 顾,如 影 与形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而易弭。

  译文:

  有了人类而后有夫妇,有了夫妇而后有父子,有了父子而后有兄弟,一个家庭里亲人就这三种关系而已。由此延伸,一直到九族的亲属,皆本源于这三种至亲关系。因此这三种亲人关系在人伦中最为重要,不可以不笃信。……双亲逝世后,兄弟之间应该互相照顾体贴,应当像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影子一样,像声音与回声一样。爱惜父母留下的躯体,怜惜自己气血相通的兄弟。除了兄弟,还有谁值得如此惦记爱怜呢?兄弟之间,有别于他人。如果彼此期望过高,也就容易产生怨恨;但如果彼此关系近,怨恨也就容易消除。

  要以 清 白 遗 子孙

  梁·徐勉《为书诫子嵩》

  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逐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及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注释:

  (1)  薄躬:卑微的自己。谦称。

  (2)  臻:达到。

  译文:

  我的家族世代清白廉洁,所以平时生活并不富裕。至于经营产业的事情不但不干,连谈也没谈过。我以卑微的个人,遇到好机会才达到今天这样的状况,官高奉钱多,可说相当不错了。但每每想到自己侥幸达到这样的地位,难道是凭才能吗?无非依靠了祖上的德行才获享这般福禄啊!古人说要把清白传给子孙,岂不是最丰厚的遗产吗?

  量 入 为 出,不 至 乏用

  宋·倪 思《经鉏堂杂志》

  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用常有余则可以为意外横用之惜矣。

  译文:

  富裕家庭有富裕家庭的开支计划,贫穷家庭有贫穷家庭的开支计划。只要量入为出,就不会出现用度缺乏。用度经常有所盈余,就可以应付意外支出做好准备。

  俭,德 之 共也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立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垢病。嘻!异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译文:

  我们本是寒素之家,世世代代都清清白白。我天性不喜欢奢华,自幼时,长辈们为我穿上漂亮衣服,戴上金银,我都不好意思,弃之而去。二十岁那年有幸中进士,在皇帝举办的招待新科进士的闻喜宴上,就我一个不戴花。同科的进士说:“这是皇帝赐予的,不要违抗。”才在头上插上一朵。平时穿衣能御寒即可,吃饭能饱腹即可,当然也不会破衣烂衫地附同流俗,求取虚名,不过是顺随我自己的性情而已。众人都以奢靡为荣,而我心中却以俭素为美。别人都笑话我太古板,我不以为有什么毛病,回答说:“孔子说:‘与其不庄重,还不如古板一些。’又说:‘因为简约而出现失误的人不多。’又说:‘有志于追求真理,却对衣食的粗朴感到羞耻的人,是不足以与他讨论问题的。’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以俭相指责。嘻,真是奇怪啊。”

  春秋时人御孙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就是同的意思,意思是有德之人都是从节俭中来。只有节俭,才能寡欲。君子寡欲,不为物所累,可以光明正大地往前走;小人寡欲,就能谨身节用,远离犯罪,使家道丰盈。所以说:“俭,德之共也”。奢侈就会多欲。君子多欲就会贪慕富贵,不走正道,速取祸殃;小人多欲就会瞎捞钱,胡乱花,导致败家丧身。这样,做官必定纳贿,居乡必定偷盗。所以说:“侈,恶之大也”。

  多 了  解 子 孙 的 行为

  宋·袁 采《袁氏世范》

  子孙有过,为父祖者多不自知,贵者尤甚。盖子孙有过,多掩蔽父祖之耳目。外人知之,窃笑而已,不使其父祖知之。至于乡曲贵宦,人之进见有时,称道盛德之不暇,岂敢言其子孙之非?况又以子孙为贤,而以人言为诬,故子孙有弥天之过,而父祖不知也。间有家训稍严,而母氏犹有庇其子之恶,不使其父知之。

  富家之子孙不肖,不过耽酒好色,赌博近小人,破家之事而已。宦家之子孙,不止此也。其居乡也,强索人之酒食,……亲近群小,则使之假势以凌人;……侵害善良,……殆非一端也。……其它妄有求觅,亦非一端。不恤误其父祖,陷于刑辟也。凡为人父祖者,宜知此事,常关防,更常询访,或庶几焉。

  译文:

  子孙有过错,做父亲、祖父的往往不知道,富贵之家尤其是如此。因为子孙要是有过错,多是瞒着父、祖。外人知道,不过暗地里笑话,也不会让其父、祖知道。至于乡里的富贵官宦之家,常有人来拜访,称赞大德的话都说不过来,哪里还敢于说他们子孙的不是呢?何况又往往自以为自己子孙的品行好,别人的话都是诬蔑,所以子孙即使有弥天大过,父、祖也不会了解。间或有家训稍严的,而母亲往往又护子之短,不让父亲知道。

  富家子孙不成器,不过是沉湎于酒色、赌博,亲近小人,败家而已。而官宦家子孙如不成器,就不止于此了。如果住在乡里,就会强索别人的酒食,……亲近一伙小人,使他们狐假虎威以欺凌别人;……侵害善良百姓,……其恶行劣迹,就不会是一两桩了。……其他一些无端求索,也多的是。却不顾可能害了父、祖,致使他们犯罪受刑。凡为人父祖,应该知道这些,常加防范,更要多了解情况,或许能解决些问题。

  父母 不 可 妄 憎爱

  宋·袁 采《袁氏世范》

  人之有子,多于婴啼之时,爱妄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1)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摭(2)其小疵,以为大恶。如遇亲故,妆饰巧辞,历历陈数,断言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

  爱憎之私(3),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其礼,则徇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注释:

  (1)  陵轹(li):欺压。

  (2)  摭(zhi):抓住。

  (3)  私:偏差。

  译文:

  人对于自己的孩子,往往在其幼小的时候,因为关爱而忘记了他的不良之处。放任其所求,放任其所为。孩子无故在那里号叫,不知道禁止,却去怪罪保姆。欺凌别的孩子,不知道训斥约束,却去责备别人。要是有人说这样不对,就说孩子还小,不可责备。日积月累,于是养成恶习。这是父母不当的关爱造成的。等到孩子长大,关爱之心渐疏,孩子有一点小过失,又恼羞成怒。抓住一点小问题,以为是大罪恶。如果遇到亲戚朋友,编造好多言辞,历历陈数,武断地以大不孝的罪名加之,而实际上他的孩子并没有别的什么过错。这是父母胡乱憎恨的过失。

  爱与憎的偏差,往往先于母亲。如果其父亲不明事理,就会顺着其母的话说,于是,就会形成牢不可破的成见。作父亲的可要明察啊。孩子小时要待他严一些,等他长大了却不可疏懈了对他的关爱。

  施 仁 必 先 睦亲

  明·仁孝文皇后《内训》

  仁者无不爱也。亲疏内外,有本末焉,一家之亲,近之为兄弟,远之为宗族,同乎一源矣。若夫娣姒姊妹,亲之至近者也,宜无所不用其情。夫木不荣于干,不能以达枝;火不灼乎中,不能以照外。是以施仁必先睦亲,睦亲之务必有内助。

  凡一源之出,本无异情,间以异姓,乃生乖别。《书》曰:“孰叙九族。”《诗》曰:“宜其家人。”主乎内者,体君子之心,重源本之义。敦《頍(kui)弁(bian)》(1)之德。广《行苇》(2)之风。仁恕宽厚,敷洽惠施。不忘小善,不记小过。录小善则大义明,略小过则谗慝(te)息。搀慝息则亲爱全,亲爱全则恩义备矣。疏戚之际,蔼然和乐。

  注释:

  (1)《頍(kui)弁(bian)》:《诗经·小雅》篇名。

  (2)《行苇》:《诗经·大雅》篇名。

  译文:

  仁者没有不讲亲情的。亲属之中,有内有外,有本有末。近亲是兄弟,远亲是宗族,但都是出于同一本源。至于妯娌姐妹,更是至亲,更应以情相待。树的主干不壮实,枝叶就不会繁茂;火的中间不灼热,外面就难以照亮。所以,施仁义必须从和睦亲属做起,而使亲属和睦关键在于内助。

  本来同父母所生,没有什么隔阂,一旦娶妻,来了个异姓人,就可能生出矛盾。《尚书》上说:“要和睦九族”;《诗经》上讲:“要使家人亲密”。主内的妇人,要体会君子的这番用心,重视亲族的情义,倡导团结和睦的德行,广行内睦外尊的风尚。仁恕宽厚,处事周全,广施恩惠,不忘小善,不记小过。记住小善就会大义彰显,忽略小过则会恶念止息,恶念止息就会亲情周全,亲情周全就会恩义完备,亲属之间,一片祥和快乐。

  教 育 为 身 家 之本

  明·张履祥:《训子语》

  古者易子而教,后世负笈从师。要无不教其子者。天子之子,特重师傅之选,为国家根本在是也;下至公卿大夫以逮士庶,显晦贫富不同,其为身家根本,一而已!

  子孙贤,子以及子,孙以及孙。子孙弗肖,倾覆立见。可畏矣!

  译文:

  古代以交换方式教育对方的儿子,后世让儿子背着书籍去拜师,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国君尤其看重为儿子选择老师这件事,因为这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国君以下到公卿大夫,以至到黎民百姓,无论是显赫门庭还是无名小户,是贫困之家还是富裕家庭,但为了自家的根本利益,去延师求教的做法都是一样的。

  子孙贤明,儿子就影响到他的儿子,孙子就影响到他的孙子。子孙倘若不肖,家庭的衰败就会马上显现出来。多么可怕!

  俭 以 成 廉,  奢 以成 贪

  清·康熙帝:《庭训格言》

  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若夫为官者,俭可以养廉。语云:“俭以成廉,奢以成贪。”此乃理之必然矣!

  译文:

  康熙皇帝训示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勤劳,有了勤劳就不会缺少什么。如果一个男人不参加耕作,就有人可能挨饿;如果一位妇女不养蚕纺织,就有人可能受冻。所以说,勤劳可以帮助人们免除饥饿和寒冷。至于人生一世所能享受的衣食财禄,通常都有一定数量的。如果一个人注意节俭而不贪心,那他就能颐养天年,也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如果做官的人,节俭还可以帮助他养成廉洁的作风。古语说得好:“节俭,就会使人廉洁;奢侈,就会使人贪婪。”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啊!

  教子 四 戒 四宜

  清·纪昀:《纪晓岚家书》

  父母同负教育子女的责任,今我寄旅京华,义方之教,责在尔躬。而妇女心性,偏爱者多。殊不知,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为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子。虽仅十六子,浑括无穷,尔宜细细领会,后辈之成功立业,尽在其中焉。

  译文:

  父母共同担任着教育子女的责任,现在我客居京城,教育孩子如何做正派人,责任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但女人的性格,对孩子偏爱的居多。殊不知,爱孩子如果不得其法,反倒足以害了他们。爱孩子的方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有四戒、四宜。四戒: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侈浪费,四戒骄傲。既遵守了四戒,又必须规定四宜:一应该勤读,二应该尊重老师,三应该热爱众人,四应该小心饮食。以上八条原则,是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你应该好好铭记在心,经常用它来教诲三个儿子。这八条原则,虽然只有十六个字,但其中含义是无穷无尽的,你应当仔细地领会,后代能否建功立业,全在这八条里了。

  家道 兴 旺, 全 赖 家规

  V          清·曾国藩:《与澄弟书》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也。

  译文:

  凡是能使家道长盛不衰者的,并非依靠一时的官职和爵位,而是依靠长远的家规;不是依靠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迹,而是依靠大家的维持。我如果有福气被免职回家,一定跟你一起竭力维持这个家庭。多年的老亲旧眷,贫贱的宗族,都不能怠慢,对待穷人要跟对待富人一样,当门第兴盛时预先作好衰落时的打算,自然会有又深又坚实的根基了。

  育 儿 如 同 养树

  清·曾国藩:《谕纪泽》

  尔之天分甚高,胸襟颇广,而于儿女一事,不免沾滞之象。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尔夫妇视儿女过于娇贵。柳子厚《郭橐驼传》所谓:“旦视而暮抚,抓肤而摇本者,爱之而反以害之。”彼为养树通于养民,吾谓养树通于养儿,尔与冢妇(1)宜深晓此意。庄子每说委(2)心任远听其自然之道,令人读之首肯,思之发聩。

  注释:(1)冢(zhong):长,嫡长。

  (2)委:托付。

  译文:

  你的天资很高,胸怀也豁达,但在对待子女方面,却不免牵挂、惦念过多。我观察乡里中贫苦人家的子女,越是看得贱,越容易长大;富裕人家的子女,父母把他们看得很娇贵,他们就很难以成材。你们夫妇总是把子女看得过于娇贵。唐朝柳宗元在《郭橐驼传》中说:“早上起来欣赏,晚上用手抚摸,抓伤它的皮肤而摇动它的根本,说是爱它,其实反而是害了它。”他认为钟树和教养老百姓的道理相通,我认为种树和养儿育女的道理也相通,你与你妻子应当好好理解这里面的含义。《庄子》书中经常提到“托付心愿,希望担当长远之任,听凭本心的自然发展”,令人听起来是非常赞赏的,也是发人深思的。

  忍 让 为 居 家 美德

  清·吴汝纶:《谕儿书》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长学问识见。孟子“生无忧患”,“存乎疢疾(1)”,皆至言也。

  注释:

  (1)  疢(chen)疾:疾病,比喻忧患。

  译文:

  忍让是居家的美德。没听过孟子说的“三自反”吗?如果一定认为相争才是胜利,那是最愚蠢、最不聪明、自寻烦恼罢了。人生在世,怎么都能与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在一起呢?凡是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见识。孟子说:“忧患使人有生机”,又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知识,经常由于他有忧患。”这都是至理名言啊!             (8817字)

  孙中山指出

  由家族合成宗族,由宗族合成国族,由国族合成世界大同。世界大同必先治国,国之兴不可忽视族之旺,族之旺不可全然否定家规族训。

  萧氏兰陵堂训

  兰陵萧氏是各地萧氏的根,兰陵是萧氏的发祥地和郡望之地。所以《萧氏兰陵堂训》是吾萧氏的祖音和族训。

  古往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何谓“远到”?曰“近思”。

  竭尽忠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

  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

  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志之所趋,无远无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金甲,不能御也。

  处逆境,须开拓置之;处顺境,要收敛慎之。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毁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天下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是为造福;广田宅,结姻缘,争什一,鬻功名,是为求福。

  造福者谵而长,求福者浓而短。

  勤俭是治家之本。和顺是齐家之本。谨慎是保家之本。诗书是起家之本。忠孝是传家之本。

  问祖宗之泽,吾享者是,当念积累之难矣。

  问子孙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倾覆之易。

  日光照天,群物皆作,人灵于物,寐而不觉,是谓天起人不起,必为天神所遣。

  如君上临朝,臣下高卧失误,不免罚责。

  夜漏三更,群物皆息,人灵于物,烟酒沈弱,是谓地眠人不眠,必为地祈所诃,如家主欲睡,

  仆婢喧闹不休,定遭鞭笞。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极于扬善而勇于去奸,缓于催科而勤于抚字。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

  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国家。

  潜居尽可以为善,何必显宦,躬行孝悌,志在圣贤。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关于读书格言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