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来源初中 教师网 w ww.9 10w.Ne t 暑假即将拉开帷幕,按照学校的读书计划,我选择了《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一书作为假期阅读的书目。刘良华博士是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师从叶澜,是教育叙事研究专家。这本书是根据刘良华教授的系列教育讲演整理出来的。 书的封面装帧朴素而简单,正中间印着一张刘良华教授的照片,在书名下印着——“刘良华教育演讲录”几个大字。打开后觉得很特别,没有序言,而是以《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教师》作为导言,连续几天都捧着书乐此不疲地阅读,在书中,刘教授运用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阐释了一个个教育理念。读完后不禁掩卷而思,感慨颇多…… 【反思一】充分挖掘、利用教育资源,创新使用教材。 在“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智慧”这一章节中,刘教授讲到了“山东青岛语文老师王泽钊”补充教材的案例。王老师认为教材中的一些课文缺少人文价值,且不能与时俱进,存在假、大、空的想象,于是从他从教之始,他便自编教材给学生授课,有经典的鲁迅、巴金、茅盾,也有国外的罗素、加缪、卡夫卡,还有当代的刘索拉、王小波、北岛,甚至是崔健的摇滚歌词,从最原始的刻钢板油印到胶印,到如今自编150万字的高中语文教材正式出版,通过他自身的不断阅读,不断补充,增加学生阅读量,并使学生同样具有批判性思维,把“补充教学资源”做到了极致。 比照自身的教学实践,虽然也在吃透教材上花了功夫,也在备课时经常做些课外拓展,但还是从根本上不敢对教材做大胆的删减、重组、整合。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出台,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课改浪潮中,我想只有像王泽钊老师一样透析教育的本质,不随波逐流,达到“任他一浪高过一浪,我自岿然不动”境界的老师,才能坚守住最初的教学梦想。而自己在工作的十七年中只是正确地做事而没有坚持做正确的事。名师的成功案例引发了我对教学理念的重新思考,使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寻求改变的紧迫感。作为一名语文骨干教师,应有求新、求变的意识和胆量,通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语言文字启迪学生的智慧,侵润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二】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及需求。 刘老师在书中指出:“如果一个老师从来不沉浸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那么这个老师基本上不是一个真诚的,有思想深度的老师;可是,如果一个老师长久的沉湎于自己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激情中,而忘记他面前的学生,那么这个老师基本上是一个坏老师。”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教学,备课充分,教材分析有深度,课堂效率高,这是一名好教师是应该做的。但是只是一味的教学,眼中没有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眼中便没有了老师。这就要求教师眼里有学生,心里装着学生。 纵观我们的常规课堂,40分钟内常常会要求学生毕恭毕敬地面向黑板,听老师讲课。老师讲的认认真真,而学生则听的索然无味。其实这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即使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其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分类教学,异步提高,展现个性”的原则,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课堂教学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反观当下我们的常态课中,学生是否拥有足够多的学习时间、思考空间和交流机会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教语文容易,而教好语文则很难,小学语文并不是六年十二册书的总和,语文需要的是更多的积累和个性的思索。让学生学好语文,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文 章来源初中 教师网 w ww.9 10w.Ne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