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写作指导 > 写作技法

《美德在我身边》作文修改课教学案例

所属栏目: 写作技法  更新时间:02-20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一、背景分析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一生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反复修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般是“学生作文先生改”。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样是“担雪塞井”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概:虽然我们认真的批改了学生的作文,甚至教师的红笔字比学生的蓝笔字还要多,但上次纠正的错误,在这次交上来的作文中仍会出现,真不知该怎么教了。事实上,教师帮学生全改作文,剥夺了学生修改的主动权,而许多学生写作时往往“下笔成文”,既缺乏修改意识,也缺乏修改的能力。早在三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只能给些指导和引导,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案例描述

  《美德在我身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板块的表达内容,本课习作内容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来描写身边的一个具有美德的人。我们都知道写记叙性文章不注重细节,则故事只能成为梗概,人物必定如同影子,将失去艺术感染力。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所选择的典型事例中,最能体现人物美德的地方作具体讲述,并落笔写出一处细节描写。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

  这两段文字。先看这一段,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作文片段(初稿)。

  一生读作文片段(修改稿)。

  师:这是张纪研同学《成长中的烦恼》那篇作文的开篇,对比一下前后两个你觉得哪一个更好?

  生:我觉得第一开头比较好。片段一:

  师:昨天针对选材我们已经初步修改了习作《美德在我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修改这篇作文。修改之前,请同学先来读读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第二个开篇,语言更简洁,不啰嗦。

  师:语言华丽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对于开篇来说,应该注意什么?

  生1:文字不用过多,要不别人就不爱读了。

  生2:内容要与文题息息相关,不要绕大圈子。

  片段二:

  师:我们再来看两段文字,请同学们再作以对比。

  一生读作文片段(初稿)。

  一生读作文片段(修改稿)。

  师:听了修改前后的两个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生1:比初稿生动多了。

  生2:说得更明白了,原稿中有几处说得不清楚,让人一头雾水。

  师:修改后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

  生:我觉得更加细致了。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1:她在描写妈妈语言的时候,在“说”字的前面加了一个词语“柔声细气”,这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妈妈说话时的那种语气和态度。

  生2:她修改后的那“箭一般的冲了出去。”,让我感受到了她当时特别着急看到妈妈的礼物时的焦急心情。

  师:你看几处改动,她的描写更突出了小作者满怀希望而去带着失望而归的心境。这样有滋有味那才叫写作文,你光把意思写出来那是写作业,就没意思了。你想不想让自己的作文也这样有滋有味呢?

  生:想!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抓住这两点再来深入修改《美德在我身边》这篇作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成长中的烦恼》一文修改前后的片段,体会开篇语言需简练,要直奔主题,以及细节描写的益处。)

  片段三:

  1.学生自我修改习作,教师巡视。

  (巡视中发现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改动比较小,只是改改错别字,并没有抓住细节进行修改。)

  2.互评互改,教师巡视。

  (巡视中发现,学生间互相读过彼此的文章后,提出了自己认为不妥帖的地方,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片段四:集体修改

  师:别人的议论突出的是爷爷脾气的不好,你想想这人说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呢?

  生:可能是边说边摇头。

  师:有可能,那你改改这句话。

  生:老爷爷一边无奈地摇着头,一边说:“这老爷子这脾气可真够大的了!”

  师:多好啊!再想想还可能怎么样?

  生:老爷爷皱着眉头,叹了口气说:“这老爷子这脾气可真够大的了!”

  (掌声响起)

  三、案例反思

  (一)尊重学生,榜样引领,促反思。

  在学生初次自我修改后,我把全班学生的作文看了一遍,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第一,文章的开篇千篇一律,都把各种各样的美德赞颂了一番,然后引出自己所要赞扬的人的美德,繁冗啰嗦、缺少个性。第二,事件描写不够细致,虽能把事情说清楚,但是读起来不感人。但是,如果在课的一开始就直接指出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势必会打压学生的自信心,影响接下来的修改。所以,课的开始,我利用班级一位同学《成长中的烦恼》这篇作文,通过对比修改前后的片段,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开篇和主体事件描写时都应该注意哪些?这样对比后,学生便会生成经验并反思自己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便找到了修改的方向,不至于无从下手。因为问题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教师指出的,他们也更乐于接受,同时也会信心百倍的去修改。

  (二)相信学生,互批互改,促提高。

  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改动不是很大,不是说作文中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而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所以作文修改时,互批互改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课上,我也看到学生在互批互改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更为显著。当每个人都阅读了其他学生的作文后,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向对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出现有争执的问题,我便给予点拨解决,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立意到分段,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与他们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见解,然后取长补短,发现问题,进行修改。这种方法让学生思维互补,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但是,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方法引领还是不够细致,如果在修改之前,我出示修改方法提示,如:轻声慢读,做到眼看、嘴读、心想,从细处入手,斟酌遣词造句是否确切;改换不准确的词、把语言不畅的地方修改通顺、删去重复啰唆的语句、增添一些必要的语句、适当调整句子结构等。这样就会最大限度把字、词、句及标点的错漏消灭,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形象、流畅、精炼。

  (三)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求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大家口头评改的过程,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正所谓“一人智短,二人见长。”大家集思广益势必会使一篇普通的文章产生光华。另外,这种批改方式针对性较强,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借他山之石攻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欣赏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自改或互改作文,不仅仅是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确立了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修改自己的、别人的文章,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用积累,敲开作文成功的大门    下一篇:读写结合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