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教导处范文

如何编写预学案

所属栏目: 教导处范文  更新时间:2015-02-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编写好预学案有利于教学: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认为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此试问:如果老师把一堂课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没有课下预习,那课堂效率会有多高?所以,我认为抓住学生课外的预学案的落实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把老师精心的备课计划通过预学案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学生在充足的课外时间内就有目标可循;另外,编写好预学案,对老师而言,也是一种规范性的教学,更是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一种指导。实践证明:预学案是学生回家后老师指导其自学的好教材,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远比漫无目的地学效果要好。

  二、现行编写的预学案内容:

  现行编写的预学案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八项内容:

  1、表头:含科目、教者、授课时间、课题、备课节次编号等。

  2、考标要求:

  3、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我会做(教师预设):

  5、我质疑(学生寻疑):

  6、整理知识:

  7、训练评估(带※为选做题):

  8、教学后记:

  三、编写预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同科目编写的重点应不一样。如语文课预学案的编写重在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赏析,而数学课预学案的编写重在算理的由来、习题的精选等。

  2、相同科目的不同内容编写的重点应不一样。如物理的概念型教学与实验型教学其编写预学案时其重点是完全不同的。

  3、预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

  预学案的编写要注意知识的逻辑顺序,“我会做”里的选题要有基础性、并注意层次性。

  4.选题要注意适量

  1)学生科目多,所以每科选题要注意适量;

  2)实验才起步,学生没养成好的习惯,还不会自学的方法,所以每科选题要注意适量;

  3)没有上预习课,上展示课时无法展示过多的内容,所以每科选题时也要注意适量;

  5.“训练评估”题中一定要设置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6.“我的疑惑”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在上课时解决普遍的问题;

  7.“知识整理”可提前进行,也可课中或课后进行,整理知识时建议教师提供引子;

  8.要一课时一预学案,不搞几课时一预学案;

  9.建议在“训练评估”题中选部份习题做课堂作业,建议基础训练做课外练习

  10.目前存在的两个误区

  为适应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提倡教师写预学案,把过去的备课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学生学习的学案,一个是教师施行教学的教案,并且明确提出,学案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案落实“过程与方法”,以此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思想与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相当多的教师仍不能从老路上、旧套子里跳出来,而是从一个误区跳进了另一个误区。存在的问题是,相当多的老师把学案提前发给学生预习课文后,在上课时只是形式上给时间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然后就是学生读或展示从教辅资料上抄写来的答案,教师评点答案正确与否。(当然这样的答案多半是正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改革,也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甚至比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满堂灌教学效益更低,因为,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至少讲清了预设问题的来龙去脉,虽然问题的结论没有经过学生大脑的思考得出,但至少是一部分的学生能够听明白,弄清了结果,也弄懂了原因。而这种只对答案的课堂教学改革,忽视了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可是,很多的教师以为学生能把问题结论得出便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只是形式上组织学生把答案展示然后进行讨论评点就是落实了“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事实上这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最大的误解。为了改变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操作不当现象,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预设问题:学生学案中的问题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但更多的应是学生自学文本后生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认真研讨文本,吃透文本所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学生自学预习之后的学习状态。教师预设的问题要有普遍性,同时也要有共性,它要符合一般的对文本的认识,教师能够抓住文本的重点、难点,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训练基点,同时也要合适现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对文本的一些疑惑。但是,学生认读文本又是最具个性的,或许教师预设的问题并不是某个体学生认读文本的疑惑点,学生的疑惑可能是别的问题,而这不是教师能事先预设到的,这就要求教师提倡与鼓励学生提出疑惑,并且选择一些有价值的疑惑与学生一道参与讨论,进行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预设的问题与临时生成的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为了妨止学生借助教辅资料不动脑而求得问题的答案,教师预设的问题应多是自己阅读文本而产生的疑惑,或是对教辅资料与课后研讨与练习的改造,尽量不沿用现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问题的能力。

  第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得出问题的结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到得出结论的方法。现在,学生根据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只读出或单纯地展示结论然后教师略加评点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可以不读文本,不从文本中找结论的依据,而说出结论,教师不让学生对问题加以讨论,即使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也只是形式上的,更不引导学生去认读文本。(问题的设置照抄资料或是课后练习,学生也懒得去讨论,以为教师只是求得结论就行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教师要做到学生有讨论的必要,问题的设置一定是开放的,有价值的,同时,一定要求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地说出结论。这势必会让学生认读文本,这也就把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展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照我的理解,当一个有价值的、开放的问题教师抛给学生之后,一定要让更多的学生自我言说,让学生自我修正结论,教师只是在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或是回答错误时,教师只是适时、适机、适当地导引学生去理解,教师不应该只要求学生说出结论即可,更不能先主为主地把自己预设的结论告诉给学生,何况很多开放性问题的结论,教师的标准答案又并不是唯一的呢。过去的教学备课,教师很少考虑到“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因为教师只要讲清楚讲明白就行了。而现在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要怎么学的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这个个体,所以,我们要把更多的的精力放在“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上,每一个问题的探讨都要设计出组织教学的步骤与方法。我想,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变成课堂的主人,教师就真正地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会改变现时课堂教师与学生只对答案或只求结论的毛病。

  四。关于修订预学案的几点想法:

  1.“课标要求”与“三维目标”要求可合二为一;

  2.可将“学生寻疑”与“教学后记”合二为一;

  3.不同内容可设计不同的模板。

  五。关于学案与教案的统一

  1.可用教学预案代替教案,在预学案“我会做”旁设“教学侧记”;

  2.可教研组集体备课,由一人执笔,做到资源共享;

  3.建议用计算机编写预学案,便于存档、修改。辅备时用另种颜色笔写,以与主备区分开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学案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下一篇:学案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