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写作指导 > 文学常识

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

所属栏目: 文学常识  更新时间:05-01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一、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句子(或分句、短语)排列起来共同表达一个相关内容的修辞方式叫排比。例如:

  ①(问:青年人摆脱幼稚的标准是什么?答)温柔而不软弱,成熟而不世故,谨慎而不拘泥,忍让而不怯懦,刚强而不粗暴。

  ②他有着宽广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为党为国为人民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战斗风格,受到全国人民的无限敬仰和衷心爱戴。

  例①用五个并列短语一气呵成,表明摆脱幼稚的标准的整体性。例②用三个偏正短语组成排比,从胸怀、精神和风格等三方面歌颂了周总理。

  排比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分句;可以连续排比,也可以稍作舒缓,例如:

  ③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起扔出去,十八挺机关枪一起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起在敌群中飞舞。

  ④文化大革命带坏了一代人。所以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⑤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在深土沟里的骑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例③中的十八勇士“冲、扔、打、飞”四个动作气势磅礴,力量集中。例④的“四有”排比,显示了“四有”的整体性。例⑤的排比,在每个短语后稍作舒缓,抒发了对井冈山的美好的回忆之情。

  排比的表达作用:

  1、增强语势。宋—陈睽在《文则》中说:“文有数句同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说的就是排比的作用。排比句犹如闸门冲开,力量足而强,对表达起到了“重棰”作用。如前例十八勇士一往直前冲向敌人的排比句,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

  2、抒发感情。例如:

  ⑥多少人喊着你,扑向灵车;

  多少人跑向你,献上花束,表达内心的敬意;

  多少人想牵动你的衣襟,把你唤醒;

  多少人想和你攀谈知心的话题……

  通过排比,感情真挚而浓厚,增强了感染力。

  3、用来说理,节奏加快,有非如此不可的感觉,更令人信服。例如:

  ⑦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⑧某些人在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时候,常把个人利益摆在前面,而把党的利益摆在后面;或者他对于个人总是患得患失,计较个人的利益;或者假公济私,凭着党的工作去达到他私人的某种目的;或者借口原则的问题、借口党的利益,用这些大帽子去打击报复他私人所怀恨的同志。

  二、借代

  不直接说(写)出人或事,而借用与人或事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的表达方式叫借代,或叫“换名”。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或代体,借代不同于词语的借代义。借代义一般在词典中找得到,它已成为词义的一部分。“白衣战士救死扶伤”中的“白衣战士”是借代义(《现代汉语词典》:指医疗护理人员。)借代则是临时的,有条件的代称。

  借代有随意性和简明性的特点。“随意”不是胡来,它要为社会所公认,为人们所通用。鲁迅的《药》中关于“花白胡子”的借代,是因为在这个人的所有特征中最有代表意义。又如“大团结”代10元人民币。易为人掌握使用,而一元券的女拖拉机手、二元券的工人操作车床,虽具特征,但不简明而不便作借代用。

  借代的类别:

  1、借说(写)人或事的一部分代替全体。例如:

  ①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起上讲堂。

  (“许多辫子”代束辫子的人)

  ②当然要把家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习惯统一到领章帽徽下面来,要把平均年龄二十岁的一群孩子的心收拢来,总要有一个过程的。

  (“领章帽徽”代解放军队伍)

  2、借说(写)的人或事物的特征代人或物。例如:

  ③他们都是傍晚来的,清一色的“四只眼”。

  (“四只眼”代戴眼镜的人)

  ④“你喜欢什么?”“我喜欢直线和方块,最喜欢打仗。”

  (“直线”、“方块”代军营部队或部队生活。军营里横纵的道路笔直笔直,把营区分切成一个个方块,拐弯都是直角。)

  3、借说(写)的人或事物的标志代人或物。例如:

  ⑤碎花连衣裙和一件“特力灵”衬衫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连衣裙”和“特立灵”衬衫代女青年和男青年)

  4、借说(写)的人或事物有关的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

  例如:

  ⑥我当时尤其看不起从农村入伍的兵,说他身上压根没有半个艺术细胞,全身都是地瓜干子味。结果大家便给满身“洋味”的我起了个绰号—艺术细胞。

  (“地瓜干子味”代乡村气息)

  ⑦至于香港电影和电视,深圳青年到不像内地有些人那样着迷,他们讥之为“不是拳头,就是枕头,有什么好看的?”

  (“拳头”代武打,“枕头”代性爱)

  5、借说(写)事物的数量代事物。例如:

  ⑧他不去玩“54”号文件。

  (代扑克牌,有54张)

  ⑨总之,他那时住在京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

  (“四五家门面”代距离很近)

  6、借说(写)的事物的产地、原料代替事物。例如:

  ⑩我见周总理在这段时间一连喝了四五杯龙井。

  (“龙井”代龙井产的茶叶)

  (11)进低档饭馆只须抓出一把“钢蹦儿”来。

  (“钢蹦儿”代硬币)

  三、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当作乙物来写,叫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第三单元描写四季的课文,很多句子都使用了拟人手法。有些课文,像《科魂》、《岁月——从黄土地上流过》,通篇用的都是拟人手法。下边举几个例子: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这一圈小山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例(1)说:桃树、杏树、梨树“互不相让”,例(2)说油蛉能够“低唱”、能够“弹琴”,都是用表现人的“我”的词语描述事物,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例(3)先说小山“可爱”,把它比喻成婴儿能够躺在“摇篮里”,接着又把小山直接写成人,让它像人一样说话。这些都属于拟人。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宏儿本是个孩子,作者却说他像鸟一样能“飞”,这是把人当作了物,用了拟物的修辞方法。

  比喻和比拟经常混合在一起,一般是先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然后顺着乙事物用符合乙事物特征的词语描写甲事物。例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先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顺着说“抚摸着你”,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面给人的感觉,把无形、无生命的春风人格化了。

  比喻跟比拟有区别。比喻重在“喻”,是把甲事物喻为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而且一般都出现;如果是借喻,则往往出现乙事物,甲事物不出现,只出现表现乙事物思想言行的词语。例如:

  最可恨的是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歌》)

  “毒蛇猛兽”可以“吃”,“鲜红的太阳”能够“照”,显然不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这是个借喻,是用“毒蛇猛兽”和“鲜红的太阳”比喻“剥削阶级”和“共产主义”,乙事物出现了,甲事物没有出现。

  运用比拟,必须根据表达的需要,符合人或事物的特征,使比拟贴切自然:不能牵强附会,随便把什么都拟,使比拟生硬造作。例如: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例句让“禾苗”、“花儿”、“云儿”、“小树”能够“弯腰”、“点头”、“让路”、“招手”,是由这几种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如果说“禾苗让路”、“云儿招手”就不合适了。

  四、比喻

  比喻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是把某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我们平时在写文章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比喻手法,定能把话写得鲜明、生动、准确、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本体(被比喻物)、喻体和比喻词。其基本格式是“甲”(被比喻的事物)像“乙”,常用“像、好像、如同、宛如、好比、比方说、似乎、像……一样、仿佛……似的、如……一般、……一样、……似的”等比喻词。例如:

  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五、暗喻

  又叫隐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同的关系,基本格式是:“甲”是“乙”。常用的比喻词有:“是、都是、简直是、无疑是、成为、成了、变成”等。例如:

  每一片芦苇,都是一支箭,……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梅雨亭占踞在突出这一角岩上,成了一只展翅欲飞的苍鹰。

  六、借喻

  它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体词都不出现。它的基本格式是:直接用“乙”代替“甲”。例如:

  大家都喊:“野兽来了——就都跑了。”是借“野兽”来比喻德国鬼子。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借“四周黑洞洞的”来比喻“旧社会的黑暗”。

  七、博喻

  又叫“复喻”。它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使之更形象,更精密。例如:

  美丽的珊瑚,……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树枝。

  总之,我们在运用比喻时,应该注意喻体和本体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但是又有一点极其相似;性质相同或相同之处很多的两种事物,不宜于互相作比。比喻应该是浅显的,生动具体的,为人们所熟悉的。力求比得新鲜、贴切、不落俗套。这样,我们在写作中一定会受到较好的效果。

  八、夸张

  一位四川秀才和一位杭州秀才聊起天来。四川秀才说:“我们四川是天府之国,峨眉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古人说:峨眉山,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杭州秀才立即反驳:“峨眉山哪比得上我们杭州的六合塔!‘六合塔,六合塔,离天只有一尺八。’他比峨眉山还高一尺五呢!”店小二忙放下活计说:“我们湖北的黄鹤楼才高哩!有诗为证:黄鹤楼,黄鹤楼,钻进九天五尺六。”

  峨眉山、六合塔、黄鹤楼当然很高,但说他们离天只有三尺三、一尺八、甚至“钻进九天五尺六”,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对人对事物“言过其实”,从形象、特征、程度、数量、作用等方面做夸大或缩小的描述的方式叫夸张,又叫“夸饰”、“铺张”。       扩大夸张是把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大,上面的笑话属于此类。再如:

  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激流如飞。用“银河落九天”来夸大,鲜明形象。

  缩小夸张就是把事物的特征加以缩小,如:

  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⑵教室里静悄悄的,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

  把船形容成一片小树叶在江中搏击,突出捕鱼风险之大;教室里能听到针落地的声音,可想多么安静!

  我们作文时,在生活基础上,恰当的运用夸张,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语言能活泼,文章更生动。

  例如:

  ①他这次回来探亲,刚到家,他单位追着脚跟来了封加急电报,要他立即返回,参加运动。

  ②同事的人告诉她: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地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以上两例分别从速度、效果上进行夸张。夸张在日常生活里用的很多,如“肺都气炸了”、“看一眼心都碎了”、“笑破了肚皮”等都是。

  夸张是丰富想象的结果,尽量“扩大一个事物或人的特点”,夸张的语言是唤起人们想象的一种手段,他要求本质真实。如“青翠欲滴”,说的是叶子如水汽凝聚成水柱后欲滴的状态,极言“青翠”的浓而厚,又有透明度。

  夸张的分类:

  1、单纯夸张。词句本身直接带有夸张的方法。例如:

  ③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一根一根精神抖擞的直竖着。

  ④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胀大了好几倍,眼前散起一串串金星。

  ⑤李武魁你是胸藏百万雄兵,话说得十分沉稳有利。

  ⑥宝山老汉的身子缩得更小了。

  例③极言人物的精神状态,例④极言脑袋的感受,例⑤从力量上夸张说话有根据,例⑥极言宝山老汉思想负担之重。

  2、间接夸张。间接地通过比喻,借代等方式来夸张。例如:

  ⑦四张嘴巴压在肩膀上,压得他直不起腰来。

  (“四张嘴巴”代四口之家,然后进行夸张)

  ⑧只有他自己喝着浓茶,说着笑话,用它的四川口腔学着东北话:“现在的东北,可不是当年的北大荒,比上海美多了,就是在咱们那里的麻雀,都长有小酒窝,比南方的俊俏……

  (麻雀长有小酒窝,比拟,极言”俊俏“是夸张。)

  ⑨月桂回到了娘家的消息,无异于九级风暴,撑得福大心里像翻了江倒了海一般。

  (这是比喻又夸张的方式,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表达效果)

  夸张,从时间上看,还有一种叫”超前夸张“的方式。例如:

  ⑩”哎!你们吃杨梅得到一边去吃吧。我们闻到,酸得牙齿酥了。“

  ⑾我自然得硬着头皮,在众目睽睽之下去劝说他。可还没有张嘴,就让他顶了回来:”你甭劝我,你要有良心……“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想”字后标点怎样使用    下一篇:五步读书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