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6-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课题的涵义与表述

  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实际上,还可以指有效用,有效率;就有效教学而言,有效,主要是指达成目标的程度较高;所谓有效教学,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对谁有效,对什么问题有效。按照现代教学理论,就是说教学应对促成学习者的学习有效;由于人们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渐趋复杂,因而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还应坚持从学生学业发展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的观点主要有:“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要有全能的观点”,“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点”,“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史密斯、邓金和比德尔等将“策略”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引起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重新认识,人们更自觉地把教学理解为有明确目标的、有各种最优化的手段与方法以保证目标实现的系统。这是教学观念的发展。特别是关于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由原来防范式管理策略的提出,到后来师生合作策略的提倡,是学生观的质的飞跃。加涅在《学校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中,提出:“我们第一要指出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二要指出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通过研究证明,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师生观;在实践中,找到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教学策略,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

  “教学策略”一词在我国教育文献中的出现是80年代以后的事,而且这一术语是伴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概念而出现的。开始了对教学策略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两种教学策略,即指导的教学策略和发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与技术的总和。

  结合当前课堂教学状况,有效教学策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和界定:

  站在“教”的角度,体现四个特质:科学、先进、切实、积极。

  科学,即课堂教学策略应遵循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既富生命意识,又能体现学科价值。先进,即课堂教学策略能有机灵活地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助于课堂教学结构,尤其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切实,即体现因校制宜的教育思想和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做到教学策略班本化、生本化,实践操作性、学科应用性、差异适应性要强。积极,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助于既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高效达成,有利于新教学目标的创生。

  站在“学”的立场,力求“三不”效应: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

  不压抑,指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空,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和碰撞,学生的独特性学习体验得到尊重,暂时性的学习错误得到宽容,学习个性得以体现和张扬。

  不疲惫,指要积极催化学生的思维,还要富有节奏感,善于给思维“留白”,给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不厌倦,指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学习主体的学习“内源”,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馨、体验到课堂交往的快乐、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从而内生并保持一种对于课堂生活的自我归属感。

  二、课题的提出背景

  有效教学策略是学校普遍关注研究的问题,作为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方法、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但他们所沿用的方法、模式具有优劣之分。一些教师可能凭着惯性一直沿用一种不好的方法、模式,而自己也不曾发现,不以为然;一些教师可能一直沿用一种很好的方法、好的模式,但也“身在卢山中”不知其所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国内外各种教学研究的重点,有人主张以优化知识结构来促进学生思维;有人主张以生动形象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人主张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习兴趣。

  九十年代中后期,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心理素质训练实验研究普遍展开,研究重点体现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保持快乐心态和情感自我调控技能。充分体现了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认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倡导创新精神,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合作互动、自主学习、启发探究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中,不管是教育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差异需求,都在致力于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包括对于学习本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群体、情感体验等的认识。改变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们选择研究“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从理论上来看,通过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有效教学策略理论,为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从教学实践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共存。旧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存在很多弊端,但依然大有市场。而新的教学思想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还不够完善,仍有待不断摸索。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探索出更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有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依据《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确定实验研究原则如下: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价值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探究的活动中才能体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2.规律性原则

  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教师都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为生成而生成,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3.发展性原则

  有无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指标,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停留在课前的经验水平上,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即使课上的再热闹也不能算作好课。

  4.合理性原则

  课堂生成可分为“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意料生成是师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内;而“意外生成”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其结果会使课堂造成两极性效果——“尴尬”或“精彩”。不论何种效果,教师都不能刻意回避或一味追求而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合理把握,灵活处理,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 “生成”。

  5.实效性原则

  研究制定出的教学策略能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避免搞形式主义、搞花样,努力做到使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实验内容和目标

  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建构思想品德学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和策略,变革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努力促使常态课堂效能最大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愉悦。

  2.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策略。

  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思维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可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4.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教学过程有效调控、教学预设性和生成性关系、兼顾个体差异性、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学生学习能力与发展、课堂教学对话行为以及课堂管理行为、辅助行为等方面研究,构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操作体系。

  5.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集中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开放性、动态性、持续性、综合性的策略研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和发展有效教学策略理论,为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理念,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2. 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探索出更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有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通过对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我们期望能探究出符合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用于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希望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同仁进行理性的思考。

  五、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准备阶段

  1.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制定方案;

  2.召开课题组会议,培训实验教师。

  第二阶段(2013年5月—2015年1月):实施阶段

  1.全面实施研究;

  2.研讨、完善、发展;

  3.阶段总结评估。

  第三阶段(2015年2月--2015年4月):总结成果阶段

  1.测查、评估、总结;

  2.整理一切相关资料,结集成书。

  六、具体实施措施

  1.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实施方案,有步骤、有措施,有具体做法,凡成功经验都应写出总结性文章,凡失误之处应查找原因,还要提出改进意见。在实验中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课例,每周写一篇案例反思或教学随笔,每月撰写一篇实验札记,每学期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实验论文,及时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2.强化培训,理解新课标。

  采取文本培训、网络培训和请专家指导的方法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件,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及上级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同时还要学习有关课改的教学理论,通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3.围绕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备课议课活动。

  集体备课、一课多上、案例分析、课堂观察等活动。集体备课采取:个人构思(形成初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个人加工(形成教学案)――课堂实践――交流反思。

  4.教研员跟踪检查督促,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教研员要及时了解实验研究的进程和发展,及时进行实验的培训和指导,及时开展各种相关的研讨活动,加强校际间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推广先进,纠正不足。

  5.定期邀请专家指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请上级主管部门的专家进行经常性地实验研究指导,定期召开专题实验研讨会,解决实验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七、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实验教师要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路线,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课堂观察研究、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方法。

  文献法:教师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文献,一方面学习先进的理论及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加工、比较、概括提取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行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围绕专题,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上、案例分析、课堂观察等活动。集体备课采取:个人构思(形成初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个人加工(形成学案)――课堂实践――交流反思。

  调查观察法: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分析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类型水平的现状调查,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堂教学方式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欢迎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推广

  个案研究:在实验中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课例,每周写一篇案例反思,每月撰写一篇实验札记,每学期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实验论文,及时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总之,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合作探究”部分的开展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