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物理论文

物理课堂“以问题促互动”教学模式初探

所属栏目: 物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5-06-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推进,英安中学全体教师正逐步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角色变型。在此,我们深深感到只有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才能使教育回归真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实践来实现。为此我们物理组积极响应学校新课改的号召,开始探索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边学习边实践,听课评课总结反思,逐渐形成了以问题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一些做法。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恰如其分的提问、巧妙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调节学生思维节奏,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启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能。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 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比较集中,而在听讲时会有所散漫。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不停留在表面的皮毛认识上,这样对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 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二、课堂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 提问随意,东拉西扯,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基础差的学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7)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全体参与,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造成学生疲惫,效果必然很差。

  三、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和方式的采用

  同一物理问题,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设计出有特色、有层次、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设计的问题。很多内容完全是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获取的,此类问题采用“直问式”。例如学习《摩擦力》内容时,问:①什么是摩擦力?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③摩擦力产生的位置?④摩擦力的方向?。这样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而设计的问题。常采用“追问式”、“自成靶子式”。如前面的问题可追问:摩擦力有大小之分吗?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而引出学生的猜想: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能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进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再比如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吗?导体在磁场中“切割运动”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吗?这种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再引导追问:用哪些方法可使磁场中的闭合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磁场强弱不变,改变线圈匝数是否可以?线圈匝数不变,改变磁场强弱是否可以?动手做做看,归纳一下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这种追问能培养学生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

  3.为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悬念而设计的问题。此类问题需创设一定的物理情景,常采用“设疑式”、“伏笔式”。例如学习“变阻器”之前,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某个旋钮,荧光屏屏上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为什么调节舞台装置的某个旋钮,舞台灯光会随剧情的需要而变强变弱?”这些事例和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的困难。当学生面临熟悉而又不理解和不能解决问题时,迫不及待学习要求由此产生。“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现象和奥秘吗?”然后举起滑动变阻器说:“上述现象的产生都跟它有关。”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再比如学习《压强》引入新课时设计实验:人在雪地上走和穿了滑雪板在雪地上滑雪,哪个陷入雪中的深?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观察现象(人在雪地上走陷入雪中更深)。问:如何解释上述现象?用什么原理来解释?这样的设问激起悬念,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便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试图解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的设问亦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

  4.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设计的问题。常采用“刨根式”、“递进式”、“辐射式”。例如《欧姆定律》引入新课时设计实验:用两节新电池和两节旧电池分别给小灯泡供电,观察现象。设问:为什么接旧电池,灯不亮?有人说“旧电池两端电压小”。追问:真的吗?并演示:用电压表分别测出新旧电池两端的电压,发现几乎相等。设问:如何解释上述现象?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需学习“欧姆定律”。这样的设问突出了本节课要学的重点。为突破难点设计出层层推进的问题:刚才电压表所测的是什么电压?电池上所标的数值是什么?新、旧干电池的电压相同吗?新、旧干电池给灯泡供电时,加给灯泡的“有效”电压相同吗?这些问题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难点内容。这种“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递进式”是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5.为澄清概念、加深理解概念而设计的问题。常采用“曲问式”、“求同式”、“对比式”。例如《功的原理》中问:利用简单机械有的能省力,有的能省距离,是不是也可以省功呢?澄清“使用机械不会省功”,而是“更多的时候都费功”。这样的“曲问”,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再比如学到《功率》时,可设计问题:与电功率相比较,它们都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用什么字母表示?单位都相同吗?它们的计算公式都是P=W/t吗?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分清功率和电功率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这种“求同式”和“对比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能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更要精心设计。好课不在“讲”,在“问”、在“引”;“问”不在多,在“精”、在“巧”;有“问”,则“思”,则“动”,才“活”。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只是本人参与教改的一点点体会,一点点做法,欠深入、欠全面,但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以学为主”提高差生学习成绩    下一篇:浅议初二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其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