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体育计划总结

排球——双手垫球教学反思

所属栏目: 体育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5-07-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排球双手正面垫球是体育中考项目之一。学生在初一的时候曾经接触过并已初步掌握排球垫球的基本技术。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复习初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向前垫球。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情景和营造热烈活跃的练习氛围,从而产生了对本课的浓厚兴趣、学习欲望和跃跃欲试的心态。让学生自创自编玩球法,并鼓励简单、好玩、与众不同的排球游戏。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大舞台,尽情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想、研讨、实践、拓展能力。自由发挥的玩,起到了身心起动的作用,学生充分调动起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垫球学习做好准备。“垫球入圈”的游戏很有挑战性,随着一个个难关闯过,让学生在学练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蚂蚁搬家”是考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任务并不难,但每一次搬运都要经过这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的手,随着比赛激烈地进行,合作和团队精神会得到升华,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他们会为自己、为同学而高兴地欢呼和呐喊。在一系列紧张刺激的闯关、比赛结束后,同学们进入放松阶段,在优美、轻盈的音乐伴奏下;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不管动作模仿如何,边学边做,身心得到放松。

  本课的可取之处:

  学法指导上注意渗透艺术。第一,有意“摘花”。由于初中的女生在陌生人面前害羞、不愿意表现自己。我根据学生这样的心理,在学生练习中,有意找出动作掌握的比较好的,而且性格开朗的同学出来做示范,我并大肆表扬故意,让她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把这成功的快乐一点带面,感染给其他的同学。其他同学跃跃欲试,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克服害羞的心理。第二,有机“可乘”。本课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课的开始部分,让学生通过“玩”排球,起到一个熟悉球性的作用。刚开始让学生想这么玩就这么玩,提高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捕捉学生的每个动作,然后找出我和预设一样的练习方法,并让学生出来展示,并在全班学生中开展练习。第三,有序“展开”。紧密结合教材,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低层次、地起点、低要求开始,逐渐向高要求过渡,不凌节而施。课从熟悉球性开始,学生抱着一种玩的心态先接触球,在没有任何要求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学生兴高采烈、迫不及待地进行下面的练习。球操是打破常规,把徒手操变成了球操。虽然球操比玩球难度加大,但是学生觉得新奇愿意学,达到了我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球性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以及我本人排球专业化水平等所做对排球垫球的教材进行选择和调整,本课对排球垫球的教材进行加工,采用了几种典型的教学化方法。第一,“游戏化”的教学化方法。排球垫球是一种比较枯燥单一的运动。本课我用“情节”串联成游戏,并强化协同和竞争的要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练习性质没有太大的改变的情况下,练习效果得到了大大的增强。第二“理性化”的教学化方法。通过正面和侧面不同的垫球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原理,追求“懂与会结合”的体育教学效果的教学化方法。这样的方法挖掘了运动“背后”的原理和知识,并将其“编织”在探究式的体育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运动原理的理解和获得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第三“实用化”的教学化方法。排球垫球的技术用在接对方来球时,由于学生在初一的时候主要接触的正面垫球,本节课的向前垫球这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拓展练习。如果让学生面对面对垫球,肯定是练不起来。体育馆有一面大大的墙,我利用了自然条件,让学生对墙垫球。这种教材化根据现实的条件贴近学生实际的需要,调动了学生的直接学习的动机,也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

  本课不足之处:

  1:没有合理地利用场和器材。四十多个学生,在只有一片篮球场大小的体育馆做文章。当时只考虑到场地的挤,利用四个框子放排球,在分组练习的时候想当然把全体学生分成了四组,影响了课的练习密度。再者,在开始的慢跑中,我可以把四个箱子合理地布置在场地上,让学生进行绕障碍跑。把单调的慢跑变得有趣。

  2:教材的安排上没有根据学情,合理的安排。例如向框中垫球: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只有一两个学生碰巧把球垫到框里。虽然我用“中彩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但是失落感还是写在了学生的脸上。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3:本节课采用的都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的方法。在体育课中,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但是能不能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真探究?还是假探究?如果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可以尽快理解动作的要领,掌握动作技术?如果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否减少了学生的练习次数而本课的练习密度受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也是我本课的不足之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立足点,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恳请领导和同仁们的指教和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仰卧起坐教学反思    下一篇:《跨越障碍物》教学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