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写作指导 > 写作技法

模糊控制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写作技法  更新时间:07-27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唯物辩证法“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世界上许多现象并不是绝对精确的,尤其是语言现象,更具有模糊特性。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它的模糊性之中,这种“模糊”主要表现为:

  内涵的多义性。它包括语言内涵的多层次性、多向性等。如老舍《小麻雀》的结尾有这么一句: “它的身体又长出来一些”,这个“长”字既可释为临死的僵直,亦可理解为恢复生气的振作。因而表现为语言的歧义现象。又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大约”是猜测语气, “的确”则是肯定语气,二者构成句子内涵的矛盾意味。

  其次,外延的不明晰性。在语文学科中,不少概念的外延常常交叉在一起。如通讯、报告文学、叙事散文,虽然各有其特点,但不无共同之处,团而《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人说是通讯,有人则归为叙事散文,亦有人誉为报告文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再次,量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指概念内涵的数量范围的可变性。如“一刹那”、“须臾”等,形容时间极短,究竟有多短,很难确定。其它诸如大、小、美、丑、快、慢等大量的形容词,其数量范围都是不确定的,可变的,这就带来了课文中描写语言的模糊性。

  另外,结论的相对性。主要指答案的非唯一性,正确程度的非绝对性。如关于鲁迅《祝福》的主题,学术界讨论了相当长的时间,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即使是一字一词的解释,也不是绝对的,如《新华字典)解释“美:好、善。”是否绝对正确?未必。否则,  “美人”就与“好人”、“善人”混为一谈了。

  语言的模糊性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它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语言的模糊特点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单纯重视和追求语文教学的精确性,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导致一系列的偏颇:片面追求语言的精确性,以求教材的所有问题都能作出明确、全面、统一、固定不变的解释,结果对语言的模糊性茫然不知所措。

  评课也以单一的结论作为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变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学生考试也不能超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一步,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智力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成了死记书本的奴隶。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并重视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把模糊控制理论引进语文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越教越活,越教越有生气,语文教改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广。

  那么,怎样正确地运用模糊控制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呢?

  一、因材施教,模糊控制教学要求

  语文教材多是名家名篇,作者往往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所以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也往往是立体的,多方位的。这就与中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历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就会有—定难度,加之“优秀仵品无论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歌德语)。因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只能达到近似的程度。也就是说教学中,“讲深讲透,面面俱到”是很难做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处理教材时,要突出重点,大胆取舍,不要用统一的模式提出教学要求,而应采取模糊控制,以便活跃学生的思想,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作者高屋建瓴,运用阶级观点分析古典小说。根据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水平,只要理解作者是怎样揭示《水浒》描写人物及安排结构的,是怎样做到叙(举例)——析(说明)——评(看法)有机结合的。至于作者是如何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鸟瞰古典文学的,该文有哪些地方还存在“左”的局限等,教师不妨模糊一下。因为有些问题的解决,需  要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讲多了反而使学生越听越不明白,该精确的地方反而模糊了。

  教学的阶段性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能“一口吃出个胖子”,因此,教学时存疑是必要的,对有的内容采用模糊方法处理是容许的。一篇《多收了三五斗》,小学学《粜米》,中学要学,大学仍要讲。自然,小学学的时候,有些内容就不能不采取模糊法处理,留待中学学。还有大学要讲的问题,中学教学时仍要模糊处理。否则,非但不能使学生精确理解,反而模糊,只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变成了赶鸭子上架。可见,模糊控制教学要求,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它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指导阅读,在模糊中提高能力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阅读,不能单纯靠教材中那么几篇。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少老师喜欢对课文精雕细刻,处处去挖掘文章的“微言大义”,其实这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采取模糊控制,着眼于整体,发挥课文“例子”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近几年来,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呼声高了。语感能力的培养靠什么?靠的是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来积累生活。大胆让学生自己阅读、记忆、积累,让学生“袋中有米”,还愁他们的语文能力不强么?

  采用“模糊法”指导阅读,也是符合语文科的实际要求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少文章讲究含蓄,“言近旨远”、“意在言外”。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是这样描写美人的,“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样描写形象十分动人,似乎是无比精确清楚,可是如果进一步问一问“本来究竟是多长多短?本来究竟是多白多赤?”肯定还是模模糊糊的难以回答。若硬要说出个长短来,那就是钻牛角尖了。

  因此,采取“模糊控制法”指导阅读,让学生自己品味文学作品,让他们用心灵去体会作者的匠心,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神思飞越,而且能使他们爆发出灵感思维的火花,实现创造性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当然,这里所说的“模糊”不是指含混,而是以正确理解为前提的。“模糊”是为了更“精确”。

  三、指导写作,在模糊中开拓思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物,就其特征而言往往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会有不同的感受。利用这种模糊性、相对性、不确定性指导学生写作,能使学生写出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的文章来。

  我曾让学生写过《比萨斜塔的启示》,全班50位同学大多数写学习要打好基础,这显  然难免不落俗套。要想写出新意,就必须根据题目呈现的模糊性求异思维。另有两名学生则出言不凡,表现出其思维的创新性。一个写道:“比萨斜塔之所以倾斜,是因为不能深深扎根于沃土之中。这使我想到,人民群众好比沃土,一个政党如果不能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中,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那么,这个政党就不会长久。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共产党之所以胜利并不断走向辉煌,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另一个学生写道:“世界上的塔何其多!比萨斜塔论高度不是最高的,论建筑也不是最精美的,论历史也不是最古老的,它只不过是成千上万座塔中普通的一员罢了。为什么比萨斜塔闻名于世界呢?就在于它具有独特的个性——斜。”

  由此我想到,做人也要有独特的个性,因为个性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要混同于其他人。“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是新颖深刻的,反映了这两位  学生能够拓开思路,思维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再拿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来说,多次考到话题作文。原因就在于这些话题作文往往体现出一种模糊性即中心不确定性,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想象余地,进行多角度思维。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卢里亚在他积四十年临床研究成果的著作《大脑的工作》中说:”只有当主体面临着一个它没有现成结论的情形时思维才活跃起来。“练写作实际上是”练内功“,过多的限制易束缚学生的思想,很难切实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综上分析可知,语文教学具有模糊性,我们必须正视并探索这一特殊规律。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而不是用统一的所谓的标准答案  去捆住学生的手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模糊教学“是更高程度的”精确教学“。愿更多的同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控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怎样写的议论文才更精彩    下一篇:怎样指导学生写情境作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