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画杨桃》教学随笔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5-08-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完《画杨桃》一课,感觉今天的课堂上同学学得特别认真投入,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我想,今天能收获这难得的一点喜悦,可能缘于以下几个方面吧。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说:“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杨桃吗?”有四五个同学举手。我接着问:“那吃过杨桃的举手?”有两个人说吃过。于是,我就请他们介绍杨桃的样子和味道。因为绝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没见过杨桃,所以大家听得格外认真。接着,我说:“大家想看一看杨桃吗?”大家齐声说:“想”我请大家打开课文,仔细观察插图。继而,请大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读后请大家交流了解到的关于杨桃的信息。大家兴趣高昂,发言踊跃。从谈“杨桃”入手,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这一环节的有效教学,小朋友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了,由此我感到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比教师平淡的叙述效果好得多。

  二、给足时间,充分读书。

  在初读课文时,我布置的三个自读课文的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思考:“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同学们怎样评价我的画?老师怎么做、怎么说?”3、提出不懂得问题做上记号。用五分钟时间完成。在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中,我随机给予个别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或提示,帮助他们真正做到带着问题来读书。五分钟时间到了,可是还有大部分同学没完成好,于是,我又给了他们三分钟时间。后来,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发现以上几点要求大部分小朋友都完成得不错。

  所以我想在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给孩子们充分的读书时间是十分必要的,当孩子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以后,之后的学习才会轻松,他们才会有学习兴趣。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

  三、抓住两次对话,读中感悟心理

  本课有两处语言非常有特点,即老师和同学的两次对话。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在文中划出这两处句子,然后,我将他们呈现在小黑板上让他们比较、朗读。小朋友通过比较,发现标点不同,语气也不一样。在朗读中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前后心情的变化:之前,孩子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语言中带着嘲笑,而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觉得不好意思,很惭愧,说起话来支支吾吾了。

  这一环节的处理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情绪的变化,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心理,在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理解。

  四、两者比较,体会道理

  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就不一样;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了这段话之后,我就请小朋友把老师的这段话与课文开头爸爸说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了样。”进行比较: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实事求是”的道理。接着再思考:老师的话那几句更父亲说的不一样?通过读书比较,理解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思及道理。

  比较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而且有效地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老师说的话,领悟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文本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灵活整合,往往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交流感悟,深化认识

  在孩子们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讨论,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或自己的感受。有个孩子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次,在做课堂作业本时,看题目是“收藏屋”,并且下面有一条长长的横线,于是根据以往经验,想当然的就把文中的好句给摘录下来了。可是后来检查时仔细读读“收藏屋”下的子题目才发现要求收藏的是文中的好词,嗨,白忙一场!在孩子们交流后,我将《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入,孩子们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结果会不一样”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时时注意将学语文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学生一定会喜欢语文,热爱语文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下一篇:《路旁的橡树》教学随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