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应用及教学课件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8-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但是,对于如何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利用、对待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加速教育的综合发展,却存在众多的问题。下面就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具体教学中的课件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做简要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应用

 1整合的内涵和背景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我们提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那么什么是整合呢?很多相关专家和学者对其做了具体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即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融合、优化,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统一起来,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的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来支持、加强学和教,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的结合,建构有效学习、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教学的最优化。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

①信息技术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人才取决于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人们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世界各国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

②掌握信息技术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标准也随之变化。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信息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信息技能的人。

③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另一个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这两个试验说明什么呢?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是图文并茂、声形并举的,我们既能看得到,又能听得到,还可以自主的动手操作实践。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自主的实践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解强的多得多了。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会对教学产生哪些影响?

A.      对学生而言,整合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B.      对教师而言,整合的目标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扩充课程资源,革新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具体的实践与应用是什么呢?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2)创设形象情境
    
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利用录像、电影、图画、幻灯、挂图、模型以及实物等形象手段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

3)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小品、科学家小传、科学史事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笑话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都能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

4)创设实验情境
    
一个教学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演示实验,以便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开始对新知的探求。

例:

数学学科:(例子创设故事情境 )

例如在教学“9+时,将教科书中的情境图改编成故事导入:学校召开运动会,现在正进行跑步、跳绳、踢毽的比赛,小明和小刚担任为他们班的运动员服务的任务,小明想要给赛跑的运动员送点饮料,于是就问小刚:还有多少盒饮料?小刚看了看只见箱子里有9盒,箱子外面有4盒,一共有多少盒呢?小刚不好意思地摇摇头。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刚算出来吗?你是怎样想的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后,然后结合情境图提问:小明给赛跑的同学送完饮料,又想给踢毽的和跳远的同学送点饮料,于是又问小刚踢毽的和跳远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次小刚很快说出了正确答案,同学们你们能吗?学生便利用刚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由于问题提出地有情节、有意境,让故事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富有趣味性,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教师出示方块积木、魔方、罐头、陀螺、跳棋等,先让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已学过的形体,接着指出像陀螺、跳棋这种形状的物体叫圆锥体,并板书。再让学生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心想一想:圆锥体有什么特征,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通过演示、观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B、呈现教学内容
将教材内容分段呈现,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阶段(导入)

先行组织者(引导性材料 )的呈现

第二阶段(过程)

逐步分化

第三阶段(总结)

综合贯通

明确本课的目的

呈现组织者

鉴别限定性特征举例

提供前后关系

 

唤起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的意识

明确组织

安排学习的逻辑顺序

明确材料

保持注意

出现材料

运用综合贯通原则

促进主动积极的接受学习

引起对学科内容的评析态度 阐明

 

 

C、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建立认知

《詹天佑》中人字形线路,中部凿井法,八达岭居庸关地形特点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一目了然。

《第一场雪》南方学生理解银条,雪仗等词有一定困难。

学生生活接触少,从未经历过的,采用多媒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多媒体还适用于常识性的文章如《蝙蝠与雷达》。

D、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语文:指导学生在网络开展课外阅读,如学完课文后,从网络上选文章和小诗阅读,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专题自制电子报节假日互送贺卡,制作精美书签等。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学习〈花钟〉一文后,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专题如花的习性”“花的形状等上网搜寻资料,进行研讨,学生的研究小论文,或实验周记可以在网上讨论交流。

E、提高审美情趣

如在美术教学中:

1.在欣赏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2.借助古诗意境,启发创造思维。

3.人人动手制作,表现创造能力。

4.调动学生记忆思维,发展创造能力。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一切手法,不断思考,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力求探寻出一条既被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路子。为学生思路的展开,潜能的开发提供契机,在美术课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F、监控指导学习。

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某个学生的作品或解题过程切换到大屏幕上,对其作品或使用的解题策略随时进行指导评议。这种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监控调节学生的学习过程。

G、营造氛围,激发创作欲望。

比如数学中: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回答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教师提出:那么比有没有性质呢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首先组内成员分别汇报各自独立思考情况相互质疑问难、找出问题,共同验证组长做好记录,最后统一意见整理方案向全班汇报。几分钟后有的小组说: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从而发现了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有的小组: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小组成员建立了友好的伙伴关系,感受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 

A、为用而用

B、盲目使用

虽然市场上、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课件的制作是制作者按他的的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认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甚至为课件而设计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

C、以辅代主。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

对策 

A一个理念: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新课改与新课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形成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与自主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B三个原则

①适用性原则。

②适量性原则。

③适当性原则。

何时用才是恰当的呢?

一是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

小学生是处在具体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它能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

二是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认知。

三是用在弥补教师素质本身的不足。

素质好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是个全才,他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影响教学效果。老师有的板书字迹不漂亮时,难以给学生以示范,这时亦可用电脑里的字体帮忙;再如需要归纳的知识点过多、过复杂,运用信息技术更能突出重点,一目了然等等。

四是用于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拓展。

C四个需要

①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

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

④优化教学手段的需要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A、现代教育技术驾熟就轻。

B、不断夯实知识根基。

C、教学艺术功底深厚扎实。

D、教学组织调控随机应变。

二、教学课件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所要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设计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教师不是电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而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多媒体辅助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1、背景

随着集图文声像多信息的采集、加工、交互、输出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九十年代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一系列的新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和信息的传播的及时叙事,引发了教育技术史上空前的一场新的革命。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我国教育界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邓小平同志指出:教学思想民和手段现代化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没有教学现代化,就不可培养出具有现代素质的教学。而支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力军——课件也一样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走入了各个教学课堂中。

2、教改在深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如何把握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一名教师又该怎样做呢?

1 明确课件定义
    
教师要把握好现代教育,首先得明确什么是课件?①所谓课件就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另外,②根据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而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的界定,课件是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的教学资料。

以上可以看出课件就是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声、有色的把授课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教师应该自己做课件
    
中小学教师所要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设计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这些课件的播放往往是安排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辅助教师对概念进一步解释、说明,或是帮助学生来认识一些现象,揭示一些规律等等。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并不是要代替教师的教学,而一般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制作的教学或学习软件基本上是由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的角色,向学习者传授新知识或新技能。主些课件和电影差不多,语言、音乐、图片、动画都相当精美,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参考片或学生自学工具,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就差得多了。这些课件很难掌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不用说互动性了。而教师自制的课件,什么时候该插入一段图片,什么时候该当返回重讲,什么时候该当学生讨论……,应用自如,随心所欲。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增加。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又当遵循哪些原则呢?多媒体辅助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根据③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地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讷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 化教学不能以多媒体的简单的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教师要处理好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A、首先得明确你制作的课件的目的。

例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为了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还是培养某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等。

B、其次根据新课标,以教材为基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不为教材所束缚,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

如果违背了教学原则而在随意化的制作课件,就好比离开了课程标准谈教学设计,终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解决课件制作的困难
    
教师不是电脑公司的软件一程师,而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开发课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许多中小学教师刚接触电脑或者还不怎么熟悉,我认为可以先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A、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课件的软件。Flash ,Autherware , Powerpoint,Word,几何画板等软件,每一位教师没有必要精通所有的软件,只要略懂,发挥集体力量,便可以制作出较好的课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件用于教学的实用率与利用率。
    B
、可以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上的重点、难点上。做到每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不要面面具到,只要真正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
    C
、多收集索材。可以通过种种途径广泛收集各类课件,包括买必要的软件,到网上下载。使他人之物为己所用。教师可利用软件截取素材中所需要的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亲自制作或者与同事合作制作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

(5) 课件制作的注意点
    
多媒体课件制作可以采取各种软件,样式又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A 华而不实,花里胡哨
    
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B
 呆板单调,胡拼乱凑
    
多媒体课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声形并举。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形式呆板的多媒体课件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它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显著。课件的制作讲求取材合适,用材得当。

C、课件形式流水课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常有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或结构,上课时只要按next键,课件便按顺序play下去。这样的也的课是流水课,当学生按课件设计者预定的某些模式和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深入思考问题吗?在这里,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就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而已,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不良的教学课件只会对学生思维起到削减作用。

总之,大量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相比,不论是教学的质量还是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探索整合的道路上,一定要注意切合实际,不能好高骛远,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考虑自己设备和师资力量,也要考虑学生的素质,不能把发达地区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经验全部照搬。只有这样,才不会降低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成功的机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新模式新方法才会探索出来。

在我们具体应用的一个部分中即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应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活动方式的构成体。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下一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自主性学习的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