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不要让多媒体成了语文的“倒霉体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9-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如今,多媒体已在中小学教学中广泛运用。它以其炫丽多彩的“声、光、电”代替了传统的单调的“三个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大变革。因其鲜活的画面、丰富多彩的内容、形象直观的视听效果,学生喜闻乐见,也倍受老师们的青睐。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丰富文本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给予赞美的文章也不胜枚举。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多媒体运用于数、理、化等学科,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其利弊得失,值得分析和研究。从笔者观察和了解的情况看,至少以下几种情况是不可忽视的。

  其一,生搬硬套,浮光掠影。现在,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需要什么教案或课件等,只要“百度一下就搞定了”。于是,有的老师就来个“拿来主义”,直接从网上把需要的课件或教案“搬”来,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教学的需要,就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课堂上,鼠标“咔咔”直响,图片或文字频频闪现,看得人眼花缭乱,至于学生有哪些收获,就很少考虑了。这种有“网络资源依赖病”的教师,把本该扎实的备课活动,变成了一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过程。至于说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研究等,就更谈不上了。长此以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别人再好的教案或课件,若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和消化”,怎么能得心应手?特别是语文教学,若连教师自己都没有“感觉”,能让学生“感觉”什么?“感悟”什么?获得什么?

  其二,喧宾夺主,颠倒主次。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个目标中,第一个任务就是“读”。也就是说,阅读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语言的魅力就在于语言阅读本身。语言阅读的乐趣就在语言阅读中的“再创造”之中。所以说,中学语文课必须坚持以语言为主体,以语言的阅读品味为主要活动,任何其他的内容和方式都是次要的,都必须处于从属的位置。

  然而,我们经常可看到,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开展语文教学,常常把语文课变成了音影欣赏课,或者图片画面观赏课,甚至直接以声像画面的欣赏代替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造成喧宾夺主、主次颠倒的局面。课堂上,师生的全部注意力几乎都被多媒体上非语言的内容所吸引。形成“学生对着屏幕看,老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学生花在语言阅读上的时间几乎没有,造成学生语言阅读的严重缺失。这种只注重“课件展示”,而不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也是不符合“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位德国教育家说过:“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样一来,刺激学生感官、运动机能和语言发育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这段话警告我们,用过多的音像观赏代替语言阅读是极为有害的。

  其三,喜新厌旧,舍本逐末。作为教师都知道,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功,即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两点对于语文老师尤为重要。因为在课堂上要唤起学生与文本情感上的共鸣,除了教师的分析讲解、举止表情以外,范读的好坏和板书的优劣往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可是,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后,有的老师却觉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似乎过时了,以为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才“时髦”。往往以机代人,过分依赖多媒体,甚至连范读、板书这些最基本的方法也丢弃了。教师的范读被录音所取代,板书由电脑来完成。课堂上,再也难见以前那种书声琅琅的景象。同时,学生也难见老师的板书。不论是出示几个词句,还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或者一个小练习,都要使用多媒体,把黑板、粉笔等教具弃之不用。一堂课下来,“黑板还是那个黑板”——“干干净净”。这种喜新厌旧,舍本逐末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中的情感美,就必须重视朗读训练。而教师的范读是最直接有效的训练朗读的手段。通过反复朗读,让文中的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板书也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据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进行的。一般来讲,主体板书一直要保留到一节课结束,给学生以完整的印象。可见,板书不是几张电脑图片就可分割完成的。

  所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仍然是有生命力的。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展扎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果把“读写听说”变成了“一看(屏幕)二听(录音)”,那就丢失了语文教学之根本,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其四,“做出”意境,弄巧成拙。我们都知道,文学的意境是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凭借想象和联想等,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在心中体味出来的。有了多媒体,有的老师以为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手段,就可以把文学的意境“做”出来,似乎用不着让学生花功夫去阅读文本了。因而,在教学中,就用直观的屏幕图像来代替文学的意境。

  其实,尽管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它无论多么“丰富”“精彩”,也是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的。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因此,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否则,会弄巧成拙。电脑的图象,会形成一种“形象霸权”,强加于人,那么,学生头脑中就没有什么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了。如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在影视播放之后,人们头脑中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样”,任凭你再怎么去想象,似乎也摆脱不了这已经“凝固在大脑中的形象”的影响,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阅读等语文实践活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万不可弄巧成拙,出了气力不讨好。

  其五,贪多求全,哗众取宠。有的老师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一味地贪多求全,大有哗众取宠之嫌。有的教师,不认真考虑课堂的容量,以为课堂内容越多,多媒体的内容越“全面”越“花哨”,越能吸引学生,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越广。因而,便在课件设计中,集中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安排超容量的内容,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大搞“视听轰炸”,追求表面热闹,搞新“满堂灌”,让学生接受不了,更消化不了,使课堂变相成为“增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贪多求全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多媒体手段用得太多太滥。不管与文本的关系是否密切,不管教学是否必需,一味地堆砌、罗列一些视听材料,画蛇添足,搞得学生应接不暇。其结果必然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个个是一头雾水。

  语文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语文教学也有其特殊性,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合理利用现代教育设备,不哗众取宠地追求表面热闹,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其六,“软件”不“软”,“目中无人”。“软件”制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软”,要实用、方便。语文课件制作也必须遵守这个原则。但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全然不考虑文本特点、教学目的、课堂结构和整体布局等,设计的课件既不实用,也不方便,不能很好地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课件设计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以人为本。在设计课件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学生是否有所得,做到心中有学生。可是,有的老师课件设计和使用,却很少考虑受众(学生)的感受。让课件统治课堂,人(师生)却成了被牵动的木偶。课堂教学时,受“机器”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预设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和交流。

  多媒体是工具,是为人服务的。绝不能让它成了师生思维的桎梏和情感交流的隔墙。因此,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必须考虑“人性化”、实用性和可调节性。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仍然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边“点”边讲,随讲随“映”,教师的语速、语气及声调的高低等都要随着内容的不同,随时变化和调节——重点的内容,还要反复强调。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其七,临阵磨枪,大伤“人气”。虽然目前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已成为一种“潮流”,但是,仍然有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方面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表现有二:一是有的老师缺乏学习和操练,对多媒体运用不熟练,但因怕同事或学生耻笑,不得不用一用多媒体,来装装门面;二是有的老师对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提前作哪些准备,心中无数,以至于课前准备不充分。这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临阵上场,往往显得十分仓促,常常是紧握鼠标,端坐机前,注意力都集中在电脑或屏幕上,却无暇顾及学生。如此,教师成了多媒体操作员,学生成了不知所措的“看客”。课堂上的“人气”,即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大减弱。更有甚者,如出现故障,教师手忙脚乱,学生只好尴尬地等着看着,课堂间断冷场,学习内容前后不能衔接,令人很是扫兴。

  当然,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不止这些。笔者以为以上所述应该是主要的问题,其它的问题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探讨和总结,在此不作赘述。

  总之,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亲近祖国的语言,热爱祖国的语言,并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如果多媒体运用不适当,则会影响我们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其利弊,努力扬其长避其短,不要让多媒体成了语文的“倒霉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且仍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整合运用,使之适时、适度、适当、有效,使之能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古诗歌教学空白填补艺术探微    下一篇:浅谈写作的材料积累、语言训练、动机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