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倾听——给你十分精彩!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9-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他用辩证的方法告诉我们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必然性。现如今如火如荼的教改,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我们现行教育的反思。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究了语文课堂的倾听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关键词】 倾听  情感 人文

  《列子·汤问》有记载:“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极言韩娥的音色之美,让闻者如痴如醉。不过这样的“大珠小珠落玉盘”,若无一颗善于倾听的心,又如何能敏锐地捕捉到那撼人心扉、扣人心弦的美妙呢?其实生活中不是没有如此美的声音,只是缺少发现而已。就像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没有精彩,而是我们的老师“两耳不听学生语”关闭了倾听的心门,让那呼之欲出的精彩,戛然而止。

  而我们的语文课说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应该是我们的教师通过情感对话、平等互动的桥梁带领孩子们对我们人类、我们民族的优秀的精神产物进行解读、品位、消化、共鸣的过程。因为语言是心灵的外在体现。诗人荷尔德林也曾指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诗意的言说,诗人接近了存在的状态。”因而大家都意识到语言作为这一过程实施的媒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了教师展示过人才华的大舞台。但其实倾听作为语言交流的前提,这一重要环节又何尝可以忽略的呢?

  (一)

  倾听是联系情谊的纽带。一直以来,我们老师的眼中、心中,我们的学生都是知识的接受者。其实他们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一个奇妙的未知的探索领域。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早就被湮没在新课改的洪流中了。学生们既有的知识状况、积极探求的学习渴望以及对问题错误的论述,都是教学的动力之所在。关键是怎样有效的利用好这种资源?孔子早就讲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兴趣、激活课堂是必须以师生间的良性关系为前提的,他可以说是联系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首先倾听则有助于显示教师本身的亲和力,也有助于显示教师积极的教学期望。它会如一缕秋阳温暖学生内心最深的地方,很好的体现“以情育情”。教师不再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不再成为不可逾越的权威。而是成为学生们用一个个眼神、用一个个手势、用一个个表情在课堂上来展示他们独特自己的个性体验的倾听者,成长过程中的帮助者。教师聆听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呐喊,聆听了对于事物的真知灼见,聆听了思想中的片面和不足,聆听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给与他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表现的机会,而是一种鼓励、呼唤、信任和爱心。这样的老师他们会觉得亲切地像自己的两只手,其实我们老师本身就应该成为学生的两只手,不仅给他们以方向,更应该给他们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你的信任与真诚,热情与关爱。那么学生就会始终沐浴在情感的春风中,“沉醉不知归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育者被施教者信任后,他(她)的反感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亲切感,同时还能确认所授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容易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成内心必然,逐步转向自我教育,从而内化成自身的素质。于是学生们在主动进入学习过程的同时,也会把心灵的小船停靠在老师的港湾。有了“情”的课堂才会做到真正意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然后,倾听则构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带来观念的更新。这是一个渴望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年代,我们的学生作为这个潮流的强势群体更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需要一个窗口、一个平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来张显出他们对于如自然、社会、生态等外在物质,和态度、情感、价值等内在意识的独特看法和主观感受。他们对于平等的要求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语文课堂。那种想用一把锁打开所有学生的心中千千结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我们的教师再也不能漠视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渴望。而是主动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走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在平等的光辉思想照耀下,相互渗透,共同进步,把“教学相长”的先进理念根植于心。

  正如“春水碧连天,划船听雨眠”倾听的是生命的律动;“感时花溅泪,很别鸟惊心”倾听的是家国的离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倾听的是愁绪的凄绝。倾听原本就是我们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生命,表达感情的窗口和媒介,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呢?它因为有了倾听就不仅仅成为知识的载体,而是成为师生情感交流、融会、共鸣的的欢乐天地!

  (二)

  创新推动人类前进的滚滚巨轮,缔造了人类辉煌的灿烂文明。可以说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点击我们课堂的各个环节,我们的教师可谓“面面俱到”“小心谨慎”。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乃至延伸拓展,都要小心翼翼地引导着学生奔向“主题”,不敢逾越雷池半步,以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的接收者,而决非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同时“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更是直接制约着他们的创新思维。但新课改以来,评价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学生考察的方向具有高度开放性,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死记硬背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而我们的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应对能力都相对滞后。许多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差,因而,创新日渐被提上了日程。而倾听则是孕育创新的摇篮。因为心理学研究人的表现欲是奋进的动力。当我们的教师把课堂这个大舞台置于学生面前让他们“起舞弄清影”时,学生会在“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的压力下,会为了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学的仰慕的期待下,他们一定会在课前多渠道多角度的多创新地收集资料信息,以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出类拔萃,这样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怎能不让自己豪情高涨?怎能不让自己独领风骚?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又怎会没有精彩?如在教授《孤独之旅》一文时,我就事先布置学生来完成在课前导入这一环节,上课时,学生们对于今天老师没有把事先准备好的言说拿出来感到很讶然,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事先预习时对于文章的理解,或对于本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来设置情境。于是我倾听到了这样的导入方式:有的学生引用歌词导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有的学生简介名著导入:简介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后,通过小说中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一种艰难的历程,那种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坚韧,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创设情境导入;有的学生联系现实导入:从自己的人生过往中一次历经痛苦的洗礼,展现了坚强、独立、拼搏和“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勇气;还有的学生介绍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及其作品风格导入……这一堂课从一开始就完全抛弃了旧有的设计,水到渠成。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新鲜,那么的有趣。因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师积极的倾听正是多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演出”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他们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信息后的反馈、整合、继承和开拓。也是验证出他们自己表达和交流,判断和感悟的能力。而上述的这些正是实践着创新的理念,正是完全脱离了“三中心”的桎梏,也正是挖掘出学生自身潜力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倾听给予了学生在课堂上培养创新思维“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

  倾听是培养人文素养的沃土。黄亮生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直到现在还没有能真正扎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还没能气沉‘丹田’,守住自己,这是应该反思的”。其实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的人文性是做了以下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何谓人文呢?《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的定义是“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按照这一说法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积极运用好倾听,可以逐渐凸显出学生“个人”的价值,体现良好的修养,塑造独立的性格,以及培养出学生对美的追求、思想意识的萌动,对生命的热情渴望等具有人文精神的内涵。倾听让语文课堂成为传承、升华、创新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的主阵地,成为能够撬起“人文精神”这个地球的支点。

  当然本文所强调的倾听并不是完全否认教师在课堂中的“导演”的作用,而是希望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点而不透,言而不明”的教学艺术的同时,给学生多腾出一些空间,多赋予一份信任,多给予一份期待,当然这一些也要求我们的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敏锐的感悟、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等等,总而言之,望我们能够让倾听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份拥有情真意切和人文精神的新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下作文素材的有效拓展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堂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