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等闲识得学案面,灵活多样总是“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9-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2007年语文学科开始正式推行教学案,回味已走过和正在走的教学案学习之路,令人深思。和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案给了我们更大的教学拓展空间,给予学生更明确的学习导向,展示出课堂探究学习的清晰脉络。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教学案,现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平时编制的具体做法,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优化学案中的课堂问题设计

  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由于没有准确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导致了很多提问误区的出现。比如:为提问而提问,过于简单而杂乱,没有思考价值。这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或是提问大而不当,空泛、难度大,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状态,提问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忙提出一些较深奥的问题,令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类提问至多就是帮助教师成为滔滔不绝的讲授者,或者是请学生入瓮的向导,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状态。当学生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成为一种常态,当学生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成为一种习惯,语文的对话、乐趣已无从谈起。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减少无效的课堂提问,转变提问的方式就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已成为课堂迫切的需要。教学案就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了这样的任务。在课文学习这一环节上讲究所提问题应该语言简明,指向明确,让学生一看就知道从何角度去思考,不能大而空,应建立在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基础上,应与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相吻合,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如在教《老王》这篇文章时,我在学案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又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这一问题揣摩文章语言,进一步品味人物形象,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

  拿着一张精心编制好的语文教学案自信满满的去上课,有时却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教师激情满怀,学生却了无兴致。课后反思这一现状,因为课堂教学流程和内容已完备的呈现给了学生,使他们毫无探究体验的情趣了。所以,一份教学案不能成为一节课的替代品,学案上问题的设计不能完全取代课堂师生的对话,应该开辟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天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怀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所谓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更富成效。学生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把握,以及思维得到训练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学生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是在教学案上这样设计教学情景的: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多年,选拔了十万名进士,百万名举人,构建了封建社会庞大的官僚群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它也给封建知识分子带来了长久而沉重的心理压力。很多读书人对科举的投入是终身的,一旦中举,喜报到处,怪事丛生。一般是听到考中的消息欣喜若狂,疑是做梦。所谓“喜过还疑梦,狂来不是儒。”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在学习艾青的《土地》一诗时,学生对诗人用“嘶哑”一词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不能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就抓住学生对情感的微妙认识,以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天龙八部》来引导,通过讨论游坦之把自己的眼睛献给阿紫的情节进行类比,悟出:“嘶哑”是因为它对土地爱的深沉不停歌唱的结果,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很容易理解了词的内涵。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语文课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学生形成思想的最初萌芽也许就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质疑,所以语文老师要精心呵护学生表现自己想法的意识,哪怕它是一个幼稚的想法,须知正确思想的生成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在围绕教学案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灵活对待,定能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美丽绽放。

  三、合理有效的课堂延伸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日益将拓展作为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以此实现语文走向生活,走进更广阔天地的目标。作为课堂学习载体的教学案也应该发挥好这一功能。

  缺少拓展性的语文课堂对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单调感,而且会使得学生们对新吸纳的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以说要先确立大胆拓展的理念,把握好拓展的“可信度”。首先要明确拓展的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甚至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达到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成果——“忘记了教师教给的知识后剩余的东西”;其次要做到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始终贯穿于拓展的过程之中,让他们在喜、怒、哀、乐的情感旅行中获得理智的升华。老师要让自己的思维起到点燃学生灵感火花的作用,就要善于因“材”施教,这里所说的“材”既指学生的个性差异,还包括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语文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在评论生活时尊重学生情感和认知的规律,让师生一同达到情绪激动和理智升华上的共鸣。因此,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惟有如此,拓展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也才有实施的必要。

  我在教学琦君的《春酒》时,要求学生课前去查找跟春节有关的资料,记录在教学案上,并让学生谈谈家乡春节的习俗,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来。让学生联系生活来体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我还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问题:“自古以来,乡愁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表达乡愁的诗文非常多,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同学们知道的有多少呢?”经过这一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然后我通过幻灯片又补充了一些古诗中表达乡愁的诗句,最后又阅读了学案上现代诗中^台**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经过这样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一课的知识和对这一篇课文内容的理解,还知道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一些习俗,以及表达乡愁这一主题的诗句和文章。从而让学生获取了更多跟课文相关的知识。

  在教其它课文时,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在教学案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根据课文进行拓展和延伸。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分析完人物形象后,我又补充了战国“养士之风”、“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己者死”等内容,让学生对“士”这一特定时代的特定群体有了较多的了解,也更清楚的知道了《战国策》的写作特色。这正是拓展延伸达到的效果。

  只要把握好拓展教学服务于理解主题和思维训练的大方向,我们的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从情的方面,从理的方面,从人生价值方面,从社会道德方面做出拓展,以使得我们的语文课成为解读文本的理智启迪课,更成为学生深受启发感染的人文熏陶课,课堂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师生必将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创新世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堂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精彩生活 真实作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