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对“对话教学”的几点认识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9-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对话教学”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崭新的阅读理论,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作为教学文本的教材,也是一种参与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为主体的对话活动。教学对话要做到师生之间真正的人格平等、机会均等,教学对话不是问题的满堂飞;教学对话要真正重视文本,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生生对话方式之一的小组学习不能形式化。

  关键词:对话教学  师生  生生  文本

  一.对“对话教学理论”的理解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等。《课标》将“对话理论”首次引入了语文教学。“对话教学”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崭新的阅读理论,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阅读理论”让人对“文学作品是什么”、“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及“读者在意义产生过程中作用”的认识理解产生了重大飞跃。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各个阶段的儿童认知模式不同。教学中应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将建构主义思想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教师、学生、文本成为平等对话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作为教学文本的教材,也是一种参与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为主体的对话活动。

  二.“对话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

  1.是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积弊的需要。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机械繁琐分析,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旧有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严重阻碍语文教育改革的瓶颈。具体表现在:

  ⑴知识授受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语文教学是由教师指向学生的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灌输方式,强调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演绎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形成了与教学本质相背离的、严重阻碍教学发展的“三个中心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具体到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其实,这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误解。

  ⑵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显示了教师地位的崇高,“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更显出教师使命的神圣。教师是中心,是权威,是主体;学生是旁衬,是容器,是客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严重的“尊卑”之别。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影响之下,阅读教学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上课时没有多少真正自由的心灵对话活动,有的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至多也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的专制思想观念,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展。一位教育专家说“今天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始终处于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颗战战兢兢的站着的、甚至是跪着的灵魂。”细加思量,这正是现代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深刻剖析与写真。

  2.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意识凸显的需要。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在摆脱了七八十年代的“工具论”束缚后,终于走回了“人文性”本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张: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为了受教育者个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这种教育功能观、价值观认为语文教育应与人的发展相适应,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语文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还应使他们具有创造性、心理健康、道德完善,即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文化人”。语文教育的内容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艺术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当作人生来读,把人生当作语文来读。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统一”忽视“独特”,严重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对话教学”则是以师生心灵世界的开放、以个体生命的互动为特征,师生双方通过对话,引起感情的共鸣,教师碰撞出学生认识和思想的火花,师生双方获得人格的升华。

  三.践行对话需注意几个问题

  1.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什么是教学对话?马丁·布伯认为,在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他”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你”关系。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对话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倾诉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倾听和诉说,是人格平等的心灵交汇,是以情生情的情感交流,是以思引思的思维碰撞,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因此民主、平等是对话展开的前提条件。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不难发现,现在有些课堂教学对话,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对话,但骨子眼里仍然是居高临下的传授知识的权威,以知识权威自居,而且教师的提问事先都有“预设”,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预设”而已,最后还是由教师来“一锤定音”。参与对话的仍是一部分所谓优生,他们成为对话的贵族,一些学习困难生根本没有机会对话,更不敢发表他们的讲话,他们成了对话的奴隶,对话机会非常不等。只是在公开课上,为了照顾学生的参与面,才会与少得可怜的坐在后排的学生对几句话,以表示教师对这些学生不存在歧视和偏见。

  2.课堂问题满堂飞。教师曲解对话,误认为提问越多,对话越热烈。传统语文教学的“满堂灌”不是对话,现代意义的“满堂问”也不是对话。“真正的对话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的研讨,是学生由知识的已知层面求未知”(赵大鹏语)。教师、学生、文本是平等对话的主体,这三者之间是复杂开放的多维联系,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这种对话应当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师生互动互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对话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就在于后者是知识的“传递灌输”,前者是知识的“建构”。由此看来,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实质,真正的“对话”才是应有的课堂境界。

  3.重对话形式,轻文本内容。公开课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听到这样的话“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可实际上还远不到3分钟,教师就匆匆叫停,让学生展开议论,组织交流。长长的一篇课文,坐在后面的听课教师尚未读完,更何况学生呢?学生不单单要读,更何况还要思考问题呢?这何谈与文本对话。在教师眼里,只有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为完成任务,为了所谓的完整性,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导致课堂对话质量不高。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是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使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意识。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但基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对于学生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解读,教师不应与自己的预设不符,甚至相悖而置之不理、逃避甚至训斥,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4.生生对话形式化。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轻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了每个学生提供发表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生生对话的主要体现方式之一是小组学习。平时听课发现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对话,在交流、研讨中,学会合作,学会与同学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同时也可以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学会与他人辩论。可笔者看到的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限制,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这样的生生对话往往无果而终,教师操作机械、程式,为形式而形式。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也是学习阅读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心理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需要亲身参与阅读实践,获得真切体验,汲取文本营养,同时学会阅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的阅读实践,与文本及课文作者对话,进行思想交流与心灵碰撞。书,要靠自己去读;语言运用之妙,要靠自己去领悟;语文基础与文化底蕴,要靠自己去积淀。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在整个“对话”活动中,起着激活、引领、协调、保证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重在“组织引导”,而不是操纵、主宰。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对学生做些主观武断、随意越位、勉为其难的事。

  文本:是作者运用语文工具进行社会交际的一个言语范例。它不仅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物质凭借,同时也是学生的第一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文本本身对读者具有一种导向与召唤作用。要发挥好课文的 “例子”作用,就得把课文作为观察和认识的对象,立起来放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动用全部感官与心智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接受课文的“原息刺激”,而不能轻易撇开课文,搞“节外生枝”、“穿靴戴帽”式的架空分析、无目的的发散和繁琐的机械练习,硬是把一篇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完美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让学生“管中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总之,我们要有效地建立学生、教师、课文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组织安排好学生、教师、文本这三个主体间对话活动,进行真实、有效地对话。

  参考文献:

  ●赵大鹏:《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几点思考》 2005年11月25日于南京讲学讲座材料。

  ●孙和平:《提高阅读效率》 2005年7月14日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讲座材料。

  ●朱芒芒《新课程与语文学习》 2005年7月15日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讲座材料。

  ●徐光华:《拿什么样的课堂献给学生》 2005年9月。

  ●李灵芝:《增强教学的对话意识》  2005年11月。

  ●管宏斌 季进《引领:自能发展教育之本真》  2005年9月。

  ●李春晖:《对话理论浅析》

  ●王文海:《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2005年9月。

  ●陈杰:《人格对话:语文教学的时代诠释》 2003年8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爱上语文课其实很简单    下一篇:文言文教学探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