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以学案为载体,通过问题优化教学过程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9-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计数学学案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求,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通过学案“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猜想;“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使用学案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意境的问题串:可以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怎么发现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进行一些变式训练,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教师若能把握好提问题的时机和提问题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则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列如苏科版七(上)第四章第一课时:从问题到方程,我们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就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设置的问题情景都来源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有许多“做数学”的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化的过程,体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因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学生时时处处都依赖教师的提示,学生的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因此,教学时应合理的用好学案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不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知识技能”的转化过程,是不能很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学案中的素材,赋予原题生活化的现实背景,改变设问的角度,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者只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提供学生寻找数学模型的平台,这一点可以锻炼学生在实际问题转化过程中的审题、建构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对于今后的方程模型、函数模型等学习很有帮助。

  如何在编制学案过程中设置一个个好的数学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数学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

  一、精心创设学案问题情境。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学案中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对于引入环节的教学提问设计,通常有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一些提示;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悬念的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的清晰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定位,影响学生是否能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编制学案时就要明确设置问题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问题,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使所提问题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问题设置难易要适度,同时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学案问题设置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学生力所能及的,正所谓跳一跳就能够到。问题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问题会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得到发展。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的探求知识的方法与手段,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问题要科学。同时初中学生都很好奇,编制学案时,教师要遵循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现实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问题悬念,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一堂课学案的问题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就应注意到所提问题的趣味性,问题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就能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从而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出其主体性,就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以学案为平台,让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以学案为平台,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学案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具有创新思维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学案中一个个“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贵在创造,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学案中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让问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插上翅膀,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与学的最优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与矫正策略    下一篇:谈“学案”及“学案的编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