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以人为本 实施个性化教育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5-10-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主动、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个性化教育是以现代人本思想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学原理为依据,旨在满足每个学生发展需要,使其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从来都是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同时又是赋予自身特色的能动的集体和个体。个性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科学发展观理念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既需要尊重和发扬每个人优良的、健康的个性,也要纠正错误的、不健康的个性。“个性化教育”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又要承担起学生社会化的历史责任,其定位应当是“集体教育环境下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强调“个性”,不是“怪诞”和“另类”,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特色。

  一、个性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个性的认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对人的个性发展进行了论述,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受到社会的各种条件决定,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因而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实在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创立了崭新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技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技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多元化是普遍的、绝对的,统一性是特殊的、相对的。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形态,不同的强项和弱项。每个人的智能分布都不相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智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对于“个性”的理解尽管众说纷纭,但一般说来,“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素质特征。学校教育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利于自身解放,有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独特个体。它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特征:

  1. 多样性。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生理素质、知识结构、家庭环境和社会经历,每个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和特长等方面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多样性。

  2.稳定性。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后天养成的个性一经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就会保持长时间的一贯性和经常性。

  3.  可塑性。个性虽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易受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变是影响,因而在认识自我、锻炼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的个性过程中,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了解受教育者个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个性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我国教育的实际而言,个性化教育所要确立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理想、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创新人才。这里,特别强调“有思想”,因为,有思想才能更好的实现理想,“有思想”也是创新性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个性化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善于正确的认识自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懂得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他们既不是超人也不是庸人,有远见抱负但不自命不凡,有真才实学而不独来独往。这是个性化教育的至高境界,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

  为此,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和“自主性”原则。“全面性”一是对象全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要哪一个学生在某一件事上得到了优异的成绩,他就应当鼓舞起另一个人,唤醒起另一个人身上的那种独一无二的个性的源泉——这是集体生活的最主要的规律性之一。”二是内容全面。涉及的内容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诸多方面。三是范围全面。无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是学校的学科教学,都要渗透个性化教育。“自主性”就是强调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针对性”和“适量性”原则。“针对性”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适量性”强调的是上述的“纠正”和“发扬”,往往是需要有一个限度的。一旦出现矫枉过正,就失去了个性教育的意义。所以,一方面要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规范教育。

  3.集体教育环境下个性发展的原则。倡导个性化教育并非全盘否定具有统一性特征的集体教育。当前,我国班级授课制还是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应当研究集体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策略,研究集体教育和差异教育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追求的个性化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个学生,面向全体个性差异的学生。

  三、个性化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而教育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的过程。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适宜的个性化教育。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真正的君子和谐但不苟同,势利小人苟同却不和谐。为了培养“和而不同”的君子,孔子首创了“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现代人本等思想观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要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尊重个性与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无个性就无创新,无创新就无人才。要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善于求疑、敢于创新;要将教师的外部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信念,使学生不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分析和调整,并反复强化,从而形成健康稳定的个性。

  2.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学生的智慧漫舞飞扬。上世纪四十年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小孩子动手会摧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到事实;解放儿童的嘴巴,有问题准许问,有话敢直说;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给儿童个体学习、活动的自由时间。今天,“六大解放”主张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尽量有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掌握,能力尽量由学生自己去发展……

  3.设计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建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并行互补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

  4.开设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灵动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活动课与传统教育模式、学科教育模式相比,以鲜明的综合性、主体性、过程性、全员性等特点,能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健康。要设计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21世纪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世纪。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把“集体教育环境下的个性发展”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必须选择,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改革。这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初中课堂评价的微观思考    下一篇:怎样才能教好后进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