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创建魅力数学课堂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11-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新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数学,教学生怎样学数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数学,进而努力学好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学习内容,加强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实践,力求教学做合一,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再三强调实践生活,他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书本上学、同时也从生活实践中学;不仅从教师学、同时也应向老百姓学,向同学学。他提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他不仅重视学生个人实践,还坚持组织学生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自己的德行,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从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知识,且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信心,获得成功感。要达到以上要求,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创新模式,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给学生提供阐发自己的见解,进行多向交流、争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谈一谈具体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教材,演绎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有时与实际生活又有一定的距离。在目前的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距离,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要善于重组学习材料,将课本知识中反映的间接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例如:学习“分式的加减法”时,我先让班上走读学生谈一谈自己每天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选择?是上坡的速度快、平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坡的速度快?当然,有上坡必然有下坡,上坡多必然下坡也多。你每天选择有坡的路呢?还是尽可能选择没有坡的平路?小丽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 km,其中第一条是平路,第二条有1 km的上坡路、2 km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v km/h,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2 v km/h,在下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3v km/h,那么

  (1)当小丽走第二条路时,她从家到学校需多长时间?

  (2)她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

  [生]根据题意可得下列线段图:

  (1)当走第二条路时,她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为( + )h.

  (2)走第一条路,小丽从家到学校需要的时间为 h.但要求出小丽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就需要比较( + )与 的大小,少用多少时间,就需要用它们中的较大者减去较小者,便可求出。

  [生]如果要比较( + )与 的大小,就比较难了,因为它们的分母中都含有字母。

  [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作差法。

  [师]这位同学想得方法很好,显然( + )和 中含有字母,但它们也是用来表示数的,所以我认为可以用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来做。

  [生]如果用作差的方法,例如( + )- ,如何判断它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呢?

  [师]我们不妨观察( + )- 中的每一项都是分式,这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生]分式的加减法。

  [师]很好!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式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这样一来,难度转化为几个极细小的容易题。让全体学生一个个破解这些小问题,达到解答难题的目的。

  二、立足学生,数学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1.教学导入生活化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导入时,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杭州地图,提问学生各自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地图上找出西湖、灵隐寺、六和塔三大著名景点,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思考对应的角和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从而自然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就创设了一个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关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体现了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自主质疑,主动探索,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好奇心和内在创新欲望,然后把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向深入。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一)”时,为了验证“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这一问题时,我首先给出一组符合这一条件的全等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一命题是否成立,学生通过探讨、争论最后得出反例,推翻了这一结论。这样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在认知过程彼此交火碰撞,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3.教学例题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师恰当地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缺少生活气息的例题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材,注入生活情趣,使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有一面积为150平方米的长方形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18米,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如果竹篱笆的总长为35米,求鸡场的长与宽各为多少米?学生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并不困难。但此题解出的两个根均为正根,检验方程也没有问题,于是学生回答:鸡场的长与宽有两种情况,实际上此题的答案只有一种。这样的例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发掘教材内涵,丰富学生思想

  课堂教学应根据特定的教材内容,创设道德情境,体验道德生活丰富思想内涵,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例如:(1)从“函数与方程”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从“抛物线线”的对称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和谐美;从“数形结合”与“化归解题”中,让学生感受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规律性等辩证思想。(2)课堂生活适度引入数学史与数学故事,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人格成长,通过不同时空数学思想的对比,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我们在课堂生活中,向学生讲述了“阿基米德之死”“海盗藏宝故事”“三大几何难题”等数学趣事,丰富了课堂生活,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望,赋课堂生活以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3)从“圆周率”“杨辉三角”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到数学。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从“生活即教育”看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