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11-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素质的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维都是由疑问引起的,没有问题的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悉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他们的好问、好胜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营造自由想象的氛围,巧妙的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创新学习中去。

  一、在课题激趣中,诱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是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促进学生的显现状态,从而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以问设疑激趣,培养创新思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激情,这样才能紧紧地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在《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教学中,开课后我采用激情导入法,以问揭题。如: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一提出,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兴趣。老山羊为什么不相信狼的话?狼的表现是怎样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这一系列问题抓住了学生认识上的心理特点,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于是,便积极主动的阅读课本,参与讨论,踊跃发言。

  (2)从课题中抓关键词激趣,培养创新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文章的题眼进行推想,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重点词语“美丽”一词,让学生从质疑开始,自行设计,并尝试解答相关问题:如“美丽”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美丽?能用别的词来替换吗?学生根据各自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探求,有的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学生通过字典释疑。通过反复讨论、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宝库”一词的含意,还体会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四季的景色交织在一起的绚丽多彩,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二、在问题拓展中,发散创新思维。

  问题拓展主要是引导学生以课文和已有知识结构为依据,把有关内容推想出来,使学生的思维由一点生发开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训练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果去观察分析事物,充分利用课文与学生大脑中已有信息的最近连接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培养创新思维。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阅读。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时,我充分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语句来进行感悟。这样学生便对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从“海水是深蓝的,淡请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知道了水的颜色多,五光十色;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知道了由于水地的高低不平,所以感觉水也分了块;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知道了海底的高低不平,瑰丽无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西沙群岛水的美,而且还体会到了它所具有那种变幻莫测的美丽。再如《爬天都峰》这一课的最后一句:”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汲取“,让他们去延伸、去思索、去感受:我和爷爷为什么会汲取力量,他们心里想到了什么……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思维得到了升华。与此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来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做风车的故事》一课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我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卡特凡事爱问为什么,说明他爱动脑筋,是对的;另一方面。卡特嘲笑牛顿,态度不友好,是错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

  (2)从不同的结果,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现在的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教学结尾处,我是这样相机引导学生想象的:牛顿听了卡特的话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是找不到的,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有的学生说:”牛顿听了后心里想:都是我平时不好好学习,我一定以后要努力,把功课弄好,回答你们的问题和道理“有的学生说:”牛顿根本不理卡特,要和卡特比个高低!“……这就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思维就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刻。

  三、在逆向设问中,引导创新思维。

  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对有些问题,教师如能打破常规,采取反向逆推的思维方式,往往更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开辟出创新思维的新天地。如《曼谷的小象》一课,赏读教学中,学生很难把握人物及课文的基调,朗读中如何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适时反问:”你觉得阿玲怎样?“学生就会从教师的暗示性的反问中得到启发,并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阿玲是个美丽的泰国妇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思疑、议疑、解疑中去发现、去探索,从而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了问题。再如教学了《揠苗助长》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中所寓含的哲理,我启发学生思考:”他的儿子回到家会怎样和他爸爸说呢?他的爸爸又会怎样说呢?“问题一提出立刻引发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他儿子肯定会说:都是你不学习知识,不懂的植物生长的规律,咱家的禾苗都死掉了,咱们吃什么呀!还有的说,都是你不好,也不懂得不动就要问,这下可好了,被人家笑话吧。还有的说:我知道错了,禾苗只拔高了还是不行的……恰当的逆向设问,激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让每个学生进一步明白”事物由他之际的发展生长的规律“的道理。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善于激发创新思维,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想象,要求学生向全体同学汇报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四、在开放性设计中,发展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开放性、生成性强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事物的发展和问题生成而不断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化解为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对问题的思考,逐步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从而达到通过问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文用生动而传神的词语写出了海水颜色的变化。”有些海水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右半边是天蓝色的,左半边却成了橄榄绿。“这些句子生动的把海水五光十色写了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感受美色彩美,并达到扩展词汇量、发散思维的目的,我让学生看图思考:还可以用那些词语来描绘池水的颜色。学生思路打开后,说了”红彤彤、蓝盈盈、柿子黄、苹果绿,“还说了”黄澄澄、红艳艳“等等,共收集了近30种词语。既加深了对海水色彩变化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程度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再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当时的情景:”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教学中我以此为学生展开想象的平台,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想象当时的环境是如何的恶劣?不一会儿,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说:”当时这么的危险,别的国家的人跑还来不及呢,可白求恩却不愿意离开,白求恩确实是伟大的战士。“还有的学生说:”当时的环境恶劣,更体现了白求恩的品质的高尚,不顾个人的安危,抢救伤员……“这些句子形象生动的体现了学生对白求恩的认识和对他的精神的赞扬。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不过几百字,但却写出了西沙群岛从海底到海滩的富饶,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生龙活虎,勃勃生机,令人赞叹不已,仿佛置身在海水中和这些小东西嬉戏。但在描写鱼的世界时,仅限于书上的内容是不够的,为此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创设出美的意境,出示美的画面来引导学生想象各种姿态的鱼,刹那间学生的灵感释放出来。就这样把学生带到那鱼的世界领略那迷人的风姿。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以人为本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认真挖掘和延伸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为学生提供激活思维、拓展思维、升华思维的机会和空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低年级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焕发鲜活的生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