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多元解读,构建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1-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高中语文如何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教师要积极优化导入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彩预设,多元解读,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导入模式  预设  文本解读模式

  所谓的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高中语文如何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教师要积极优化导入模式,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以学生为主体,精彩预设,构建有效的文本解读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优化导入模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和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入语可以激活课堂,击起千层浪。教师研讨教材,灵活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1.语言导入,创设诗化氛围的情境。

  语言导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它适用于新课的开始,也适用于课堂教学的转折点,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或激趣煽情或问题情境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文本的良好开端,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2.捕捉“共鸣点”,感受文本丰富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高中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许多课文感情基调明显,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捕捉情感的“共鸣点”,创设情境导入,是阅读教学最有效的导入方法。教师要因势利导,拨动情感之弦,以情激情,让文本之情与学生之情产生共鸣,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体味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设境激情,给学生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祭十二郎文》,这是韩愈的作品,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作为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教师如何捕捉能产生与学生共鸣的情感处,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预习基础之上,教师捕捉了“世间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师“;-叔侄情深( 3 )叹未老先衰;( 4 )恨小病丧命; -噩耗传来 ( 5 )哀后辈孤苦;( 6 )疚丧葬难周。――祭奠亡灵 ”这些共鸣点,引领学生进入了文本,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至情之文,千古绝调――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二、精彩预设,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

  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有效的预设可以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课堂预设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文本,充分了解学生的预设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巧妙预设众多的“生成点”, 使教学设计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

  教师的预设要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该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  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在精彩处作批注,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生成的空间。有学生选择开头的诗句进行点评:

  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写得好。

  此景:一排鸿鹄徘徊在夕阳的斜晖下,流连忘返;

  此情:一对恩爱夫妻被逼分离的悲凉之情。

  此情此景,作者仅用几言几语便把它刻画得淋漓尽致,精妙绝伦。这不仅是一句诗,还是一幅绝世无双的图画。

  这则批注点评,实际是在读懂了诗歌的基础上做出的,而学生的这种解读是在任何参考书上也找不到的,它是学生与诗歌作者视野融合的结果。笔者直接用该生的批注来导入新课,然后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展示自己的批注,最后再发现学生批注中的亮点或不足之处,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讨。

  三、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构建文本解读大课堂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品质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积累经验,融合名师和教学同仁的智慧,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文本解读课堂教学模式,即:阅读感知——提出问题——讨论释疑——内化延伸的四步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阅读感知。

  阅读感知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文本,整体把握课文,为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查找辅助资料,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初步感知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提示,但不能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强加于学生,鼓励多元化的阅读理解,阅读感知可以用预习的形式提前安排。

  2.提出问题。

  学生在初步阅读感知后,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感受、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质疑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这是最难的,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必经之路。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到结构、从思想到情感、从语法到写作方法等方向进行质疑,并学会在课文上作批注。在这样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会有提出一定数量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简单的问题在学生之间就可以解决掉,但对于一些具有共性又较难的问题,可以由课代表集中至教师手中,在课堂上统一处理。学生要学会质疑,教师同样要学会质疑,但教师的质疑要综合学生的问题,结合文本的特点,以自己独到的理解,提出一些能帮助学生有效解读文本的问题。

  3.讨论释疑。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需要根据第二环节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在合作探究中走进文本,体会情感,学习写作方法,在探讨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干预,鼓励学生激烈的讨论和多元化理解,允许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激辩中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和作品产生共鸣。

  4.内化延伸。

  文本解读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再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渗透到写作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研读文本,优化导入模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鼓励多元化解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建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现代语文,2010,(06)。

  2.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魏本亚,时金芳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第92页。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贯彻落实三维目标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下一篇:《仿写—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