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1-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题的提出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进化的伴生现象。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密集区,同时我校又是宝鸡市渭滨区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公办完全小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教育资源,有条件、有能力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区委、区政府始终关心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但随着每年进城务工人员的递增,进入我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子女人数比例也在不停地增加,学校现有学生1340人,其中进城务工子女244人,占全校总人数18.2%。在这一部分学生中,七成以上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他们幼小的心理承受着家庭经济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地域差别与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使他们在学校里面更多的选择沉默和独处,他们一般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比较长,这给我校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带来了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品位的提升。因此研究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及对策,是我校也是渭滨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把心理素质列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全体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这一目标出发必须加强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长期以来,学校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比较重视,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培养。教育的畸形发展,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制约了儿童自身的发展。

  鉴于此背景下,立足校情,我们选择了宝鸡市教研室开展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德育体系研究》的子课题《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开展研究。旨在通过这一课题实验,引导更多的教师来关注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力求在研究实践中探寻出一些有实效、可操作性强的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良策,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素质,促使他们的人格能够健全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我们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所处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研究目标和内容

  1 、 研究目标

  ①帮助进城务工子女认识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A对学校环境的适应。B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C人际关系的适应。能以诚待人,具有积极问上的人际关系。

  ②探索促进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良策。

  ③增进我校民工子女及老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师生生涯快乐的自我掌控能力;

  2、研究内容:

  ①分析我校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②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③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活泼健康地与本校儿童同成长。

  ④不同年龄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⑤进行实验、观察本校学生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⑦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辅导员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

  3、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将全校1-6年级244名进城务工子女。

  三、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和谐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往往由学生所处的环境造成的。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爱的教育理论和和谐教育理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

  四、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辅以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涉及农民工子女学生的个人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交往状况,农民工子女学生对现行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其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

  ②案例分析法

  采用个案研究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了解其发展的情况。寻找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并分析这些成因的利用价值,为课题研究导向提供依据。

  ③经验总结法

  首先,在研究实践中,教师要及时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纠正实验中的偏差,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其次,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总结出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再者,还可以通过参与同年级教师专题讨论会、研讨会、交流会或传、帮、带等活动进行经验的传递和交流,获得反馈信息,再进行反复实践,才会使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④行动研究法

  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教师通过观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学习交往表现,了解学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与需求,并适当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从而获得成长。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3、研究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如何引导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等手段,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运行体系。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②整体性原则

  要以面向全体,促进每个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促进的整体发展,并以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实践的价值目标。

  ③可行性原则

  在建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体系过程中,要明确区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注意切实根据自己的实际,重在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

  ④灵活性原则

  课题实验时要根据原有的心理健康基础和发展目标,指定体现纲要和儿童个体的灵活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五。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9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专家组和研究组,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2、撰写开题报告和制定课题研究总方案。

  3、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观察,摸清进城务工子女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4月)

  1、师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市级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由参训教师再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二级培训,提高教师心理辅导水平。

  2、针对进城务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3、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形成阶段性成果。

  4、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5、针对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

  1、形成课题成果研究报告;征集进城务工人员家教体会文章形成《清姜小学农民工家教论文集》。

  2、收集辅导教师教师心理辅导记录、个案分析、教育叙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等。

  3、进城务工子女作品集。

  六、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结论

  通过课题的开展,探索出适合我校进城务工子女健康成长之路的心理教育策略:

  1、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我校是国家级优秀家长学校。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家长学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先后聘请了多个专家来家长学校给家长做报告,让家长了解目前教育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指导,让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2、开展教师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结对子活动。

  为了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早日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来,我校要求教师在对待外来学生教育的问题上做到五多:学习多补习;经济多援助;生活多关心;交往多交流;评比多鼓励。并在教师中开展与农民工子女结对子活动。我校全体教师每人和一位务工人员子女结成对子,签订结对子协议。要求每位教师每周为帮扶对象辅导一次作业,进行一次谈心,每学期进行一次家访,对家庭贫困的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经济上的帮助。减少外地民工子女在地域上的陌生感、恐惧感。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和接纳新环境。

  3、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针对不同年龄、年级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征兆,及时、科学地帮助学生进行调适,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利用心理咨询中的各种方法由有经验的咨询员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家长、教师提供帮助,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矫正其行为问题,使农民工子女的的心理健康成长

  4、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进城务工子女搭建交流的平台。

  ①每学期,学校都要举办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给农民工子女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喜悦。比如每年一次的春季运动会和三跳运动会,举办迎元旦拔河比赛,让有体育特长的进城务工子女有机会自我展示,通过集体的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与此同时,学校每年的“六一”还要举办艺术节活动,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校活动中,活跃身心,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展示才华。通过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质量,加大他们的学习后劲。

  ②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我校每月有专门的教育主题,比如三月份学雷锋规范养成教育月;四月份清明节祭扫包宝天烈士纪念碑;五月份走进宝鸡—我爱读书活动月;六月份我能行——才艺大比拼;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主题教育;九月份感恩教育;十月份爱我中华做自豪的中国人教育;十一月份科技宣传活动月;十二月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自身不良情绪的能力。孩子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家长,真正用心去体会家长的艰辛与不易,认识到生活的艰难。从而帮助农民工孩子端正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他们作为家庭、社区、城市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站得更高远,帮助他们重新规划自己的美好人生。

  ③开设校本课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经典诵读课程。诵读中华古诗文传统名篇,从教化学生个人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等的《三字经》、《弟子规》读起,使学生行为文明,培养高雅气质。低年级诵读《三字经》、中高年级诵读《弟子规》。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培育人文精神,打好做人底子,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文化修养。使学生一言一动,有据可依,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成为他们一生高见远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5、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了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个和谐的氛围,使他们早日融入我们这个城市,我们确定了“承古拓新”的校园文化理念,既“承姜炎遗风,瞻现代文明”,确定了“听经典音乐,走姜炎长廊,赏梅兰竹菊,读四大名著,忆四大发明,练琴棋书画,系时事政治,瞻科技文明”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先后在校园建成了姜炎文化长廊,民族英雄文化墙。悬挂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在学校走廊悬挂古诗词和名人名言,在班级展示台上布置一些具有他乡民族风情的文字、图片等;在黑板报上让外地孩子自己去书写、宣传自己和美丽的家乡。尽量从环境上消除或减少心中的陌生感,利用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拉近了他们与城市孩子的空间距离。

  (二)成果

  学生受益

  针对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了进城务工子女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在学校将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这些务工人员子女能像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宝鸡市“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征文活动中,我校农民工子女李梦露同学的作文《姥姥的低碳生活》获征文一等奖,全市只有两个一等奖。09年我校有16名毕业生考入了宝一中,农民工子女有三名;今年又有2名农民工子女考入了宝一中就读。在第六届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中,我校有45名学生获得省、区级奖励,其中农民工子女有7人。刘鹏文同学刚从外地转来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同学不交往,有严重的自闭心理,不写作业、逃学、还有暴力倾向,针对这名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对子的老师通过耐心细致的谈心、学习上的辅导、经济上的资助、家访等方式,使刘鹏文同学在一年当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成绩由刚入学时的二三十分,提高到60多分,和同学也愿意交往了,代表班级在学校运动会上取得了100米第二名的好成绩,增强了自信心,不再有不写作业、逃学和同学打架现象了。

  学校受益

  学校把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整合点,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通过近三年的认真研究,探索出了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但增强了进城务工子女适应城市学习生活的能力,提高了进城务工子女的道德修养,提升了进城务工家长的家教水平,而且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由原来的80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在校人数1346名。学校今年取得了许多荣誉;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平安和谐校园、国家级优秀家长学校、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卫生先进单位陕西省绿色文明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宝鸡市先进学习型组织等荣誉称号。

  教师受益

  切实转变了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由于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打开了教师的思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各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环节中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此基点,进行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发现和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大大增强。教师开始注重从学生心理学上去寻找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原因,并能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内心经验,深刻地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完全摒弃了简单地斥责的做法。1名老师被评为市师德先进个人,1名教师被评为区十佳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参加本课题研究以后,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探索,科研素质也得以大大提升,在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我校走科研课题化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家庭受益

  对于孩子们的变化,家长感受最深,家长们感激地说:“孩子不论从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性格变得开朗了,见人也有礼貌了。”农民工也能安心挣钱养家了,家庭变得更幸福了。

  七、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除了一位专职心理教师和其他几位兼职心理辅导员接受过过市级的培训外,大多数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资格,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一些特殊的学生教育效果不够明显,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2、心理辅导的反复性和持续性问题仍待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单靠辅导教师的一两次咨询是不可能解决的,这就要求辅导教师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定时间。担任心理辅导教师的班主任占有很大比例,每天要面对全班同学,还要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势必造成精力有限,造成心理辅导的脱节。

  3、家庭教育教育的滞后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素质低下,教育方式粗放,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因此,提高家长的素养和加强他们的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课题辅导面临的严峻课题。

  八、今后的设想

  我们的研究工作都只能是浅层次的,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争取参加其他全国心理研究的课题来继续分析进城务工子女当前学习与生活适应现状、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来探索促进进城务工子女顺利适应城市学习与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对策。以及其他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教学方法。为城乡统筹教育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今后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考虑:将实验中有用的方法有计划,有步奏地推广于全校,并把这项工作坚持和深入下去,同时,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继续探索一条能提高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水平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晓明  《学校心理咨询模式》   吉林大学出版社

  2、王耘、叶忠根、林崇德   《小学生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3、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法》   上海教育出版社

  4、路海东  《学校教育心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力红   《青少年心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张向葵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7、《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心理健康辅导团体训练》 、《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训练》                                世界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初中生古诗文诵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