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有效的合作学习及其策略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1-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无效现象。故本文拟从合作学习的误区、有效合作学习及其策略来谈谈合作学习,以期更多同仁参与探讨。

  一。 合作学习的误区。

  从目前现状来看,合作学习误区主要表现为:

  第一:“过场式”。教师没有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三两分钟就草草收场;或将没有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合作探究,浪费了宝贵的学生学习时间。

  第二:“放任式”。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的讨论,争执、吵闹不停,不懂得倾听、吸收别人的意见。

  第三:“小权威式”。合作学习小组中所有活动几乎被“小权威”垄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过于依赖、盲从。这种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只是表面上热闹的华而不实的课堂讨论。

  第四:“无准备式”。问题一出现,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就立即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解疑。这种无准备的合作学习,割裂了合作学习与个体自主学习之间的联系,能力较弱的学生直接从能力较强的学生那里获得信息,缺少思考、进步的机会……

  在以上误区中,学生参与的次数不可谓不多,参与面不可谓不广,但是惟独体现不了参与的质量和效率。这种无效的合作学习必将造成另一种形式的少、慢、差、费的现象,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及其策略。

  针对这些误区,笔者认为,我们教师灵活把握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这里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合作学习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统观现代教学理论,运用合作学习理念,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

  策略一: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发挥生生互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

  合作学习互动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合作技能,避免出现学生不乐意、不善于合作的现象,最大效益地开发生生互动这个的人力资源。其中以下合作技能要着力培养的:

  1. 学会倾听。这是对信息发送者的一种尊重和信任。笔者发现有些学生不大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等到自己发言要么重复别人的发言,要么不能对合作讨论起到引导作用。而积极的倾听是既要注意所讲的内容,也要注意分析这些内容本身的含义,也就是说要像对待自己发言那样对待倾听;它还包括评价的成分在内,即把发言者所讲的内容与自己的感情观点加以比较,作出判断。

  2. 学会沟通。准确而有效的理解和沟通包括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两个方面。发送信息时,要做到:(1)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使自己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一致;(3)请求听者给予反馈。接受信息包括:(1)准确而非评价地再现信息发送者所传达的意思;(2)描述自己所看到和理解的信息发送者的思想感受;(3)陈述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与发送者商讨,直至达成一致。

  3. 学会解决冲突。合作学习中难免会有争论或者冲突的出现,这正是表明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在互相碰撞。要想利用争论,我们可以教学生做到:(1)视争论为问题解决情境;(2)在辩论中,要对事不对人,即针对他的观点,而不是他这个人;(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让所有的成员发表完各自的见解后再整合观点,不允许在没有弄清不同的观点之前就进行整合总结;(4)采用他人的观点或视角来看待问题。而对于冲突的解决,可以包括:(1)创设学术性的辩论氛围;(2)学会如何相互磋商谈判;(3)学会如何调和不同观点。

  策略二:有的放矢,选择好切入点,利用目标导向功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其目标观告诉我们:“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有的放矢。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合作的次数不宜过多,哪些学习内容只需“个动”(自读自写自思),哪些学习内容必须“互动”,老师应该深入思考,安排得当。笔者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发现,一般来说,一节课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要控制在两三次以内,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我们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个人去读去背去写,没有学生个体的读背写,哪有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表达呢?哪能谈得上语言的积累呢?

  其次,要选择好切入点。合作学习要选择有吸引力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话题,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话题。如笔者在执教《落花生》时,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感知,抓住重点段,紧扣重点句“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进行研读,理解落花生和苹果、石榴的不同。在体会句子的含义时,不只是停留在理解句意上,而是提出: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小组讨论,实话实说,并把学生分成“落花生队”和“苹果队”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这场合作辩论赛既拓展了教材内涵,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辩论能力和合作精神,而这一切正是教师选择较好的切入口,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合作、研究的学习氛围的结果。

  策略三:准确地给教师角色定位,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为“指导—参与”的关系。

  合作学习是从教学主要矛盾的分析入手来建立其师生观的。它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从而最终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锁定为“指导——参与”的关系。

  第一要当好管理者、促进者。教师应不再是维持纪律、施加压力的监工,而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独立思考→相互探讨→交流看法→达成目标”这一渐进、相互关联的合作过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课始运用影像创设情境、读题质疑,学生们主要提出这样的三个问题:①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呼唤?②他的呼声是什么?③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通过自读、合作探讨与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从课堂的发言、课文的朗读中可以看出,他们绝大部分都有各自独特的理解、体验,感情得到升华。正是有了这样的精心组织,合作学习就会活跃、和谐、有序地进行。

  第二要当好咨询者、顾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做到点拨深化,起到引导的作用。我们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引导:①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③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④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⑤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⑥指导学生学会交往;⑦指导学生学会生活;⑧指导学生学会创造。如笔者班级有的学生在评价别人时总爱“挑刺”,这时就及时引导他们“要多学习别人读书、爱发言的优点,不要光挑人家的毛病”,学会分享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真正做到学有收获,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第三要当好参与者、合作者。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避免在传统的教学“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教师改作业→再布置作业……”的恶性循环中,教师只能埋头于作业堆里,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精心研究与设计,“导”不明,“演”不精的现象。像一位教师在执教第九册《蛇与庄稼》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仅组织好学生合作,还坐下来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学习,倾听学生说些什么,了解他们正在思考什么,是怎样思考的,同时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来评价。因此教师不仅倾听出学生的精彩,而且最后的总结不只是告诉学生一个原先已经设计好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升,让学生从本质上再次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容。这就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合作。

  策略四:合作学习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要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合作学习认为,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合作对象上包括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包括全员合作、全程合作、全域合作。这种合作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首先可以是课内合作学习,也可以是课外学习。如笔者在执教第十册第六组课文《黄河象》、《琥珀》、《最后的辉煌》时,让学生在课外合作收集与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一些考古和诺贝尔的资料,收集越多越好,这样对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的帮助。其次可以是规范合作,也可以是简约合作。这里的规范合作就是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主要是用于讨论问题难度大、争论的焦点突出等方面。简约合作就是不规范合作,合作的人数根据合作完成的内容来确定,可以是两人或三人,甚至是十来个学生。再次可以是长期合作,也可以是短期合作。这里的长期、短期合作是针对一项合作而言的。长期合作需要一周或几周时间,如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常采用。而短期合作只需几分钟就可完成,常运用于课堂讨论一个问题之中。

  策略五:自主学习是有效合作的基础,探究可以把合作引向深入,要将合作、竞争和个体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

  合作学习倡导者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有趣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合时宜时,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

  研究实践证明:要想实现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优化组合,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里的自主学习具体表现为自主收集、自主整理、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质疑、自主反思等学习过程,当然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避开教师的单方面学习状态,而是教与学的双方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维互动、协调统一的一种过程。如笔者在执教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一位学生在自读课文第一节后提出:“焦急”和“耐心”是一组反义词,课文为什么说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呢?这可以说也是这一节理解的一个难点。笔者没有立即回答,也没有让学生立即合作交流,而是先给时间让他们读一读课文,自己试着来理解,再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在送别的人群之中,你会有什么感受?联系课文及文中的插图,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很快地了解老奶奶矛盾心理产生的原因。这就是自主、合作学习优化组合的效果。

  策略六:有效合作学习评价应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并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竞争,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笔者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每次合作学习结束,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的表现,协商后给各成员打等级,这是自评互评的结合;然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情况确定一个评价标准。最后评价时,要强调小组的整体成绩,每一个成绩的取得是组内成员合作的结果,个人再优秀,若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同样得不到较好的效果。这种评价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既让小组交流学习结果,又要交流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教师评价时也重视他们在合作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一种多途径、多维度的评价,能真正代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合作和竞争学习的欲望,符合发展性评价的思想。

  总之,合作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成就、对科学的态度、批判思维能力等有所促进和帮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把知识、技能运用于合作的情境之中,这与我们生活的这个日益多元、相互依赖、急速变化而存在冲突的世界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在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必须走出误区,不能将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上,而要真正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优势,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校园媒体在廉政文化进校园中的作用与实践    下一篇:放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