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如何开展语文自学课教学之浅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2-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道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仅仅是学生手中的一根“拐杖”而已,学生随着他们自学能力的增强,这根“拐杖”迟早要丢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逐渐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自学课教学也称“自学辅导教学”。顾名思义,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副。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养活自己的讲课时间,把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并向他们提出要求,要他们自己去熟悉、了解和钻研教学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适时地给以适当的指导。指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可提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深入思考,或组织他们进行必要的讨论,或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适当地加以“点拨”……

  自学课的教学,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如果忽视了这一主体,不管教师主观上如何努力,也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可以放任自流。

  教师在自学课上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而应在整堂课的进行之中起主要作用。具体说来,我以为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              定好“基调”——要根据本堂课的具体教学目的,设计好大致的“框框”,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去阅读,去练习,通过阅读和练习理解应当掌握的教学内容。

  2、              善引善导——不但在开始时要把整堂课的教学安排给学生听,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自学的各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启发和指导,让他们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比较实际的帮助。

  3、              概括总结——学生自学必然有疑问,也必然有体会,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就应对此有了解,在课结束加以精辟的概括和总结,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应从宏观上予以把握。要使自学课进展顺利,到结束时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教师必须事先安排好“启”、“读”、“练”、“知”这几个必经的阶段,向学生提出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告诉他们如何从上一阶段过渡到下一阶段;同时,对自己各个阶段应做些什么以及如何“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预先替他们设计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要成竹在胸。

  第一阶段——“启”,即启发和引导。这是一个关键阶段,整堂自学课质量高低在很在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开场白”的好差。“开场白”要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来,并且把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启发应在课开始前进行(控制在五分钟内);引导则不限于开始阶段,在学生“读”、“练”、“知”这几个阶段中,教师都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适时地插上几句话,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占用的时间不应过多,只要“点”到关键即可。

  第二阶段——“读”,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的内容,应布置学生课前预习;难度较小的内容,则当堂完成。当堂完成的“读”,应占整堂课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阅读方式一般以个人默读、独立阅读为主;对于较难一下理解、消化的内容,可允许同桌之间小声讨论。

  第三阶段——“练”,让学生阅读后做一定量的练习。练习既可以是书本上现成的练习,也可以教师自己编制。教师可编一些让较多学生容易出错的练习(原则必须紧扣教材难点部分的、具在普遍意义的),让他们做错后教师再加以分析,指导他们今后不犯类似的错误。这个阶段的时间应不少于整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

  第四阶段——“知”,即让学生当堂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教师在学生做了练习后应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进行批改(也可以同战术互改)。告诉答案时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加以分析,以便学生在知道练习正确答案的同时了解自己做错的原因。

  以上所述,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实践证明,符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原则,能把课堂自主权给予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下一篇:浅探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