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改下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3-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这就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只是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过量的题海训练,让语文成为一门技术,而忽视了语文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语文对人的精神涵养起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其人文性?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摸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语文是文化,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文性乃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自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王维眼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那样的壮美;白居易笔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钱塘湖春景是那样明丽;老舍的猫乖巧、淘气、古怪、温柔,是那样惹人喜爱;郑振铎的燕子,活泼、轻盈、俊俏、机灵,是那样赏心悦目。

  “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要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痛;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 我们应细细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给孩子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巴尔扎克构筑了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宫……

  这就是语文,一个蕴藏着精神自由和生命丰妙的语文。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比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1、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人文精神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水命,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因而教学时须关注每一个学生。备课时想到学生希望做什么;站在讲台上,知道学生需要做什么;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看他们灿烂的笑脸,看他们活泼的神情,看他们鲜活的生命。

  2、注重熏陶感染

  科学课程以理性著称,语文课程则以感性见长。“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语文课程内容大多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个人主观色彩浓厚的。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中熏陶感染作用如何体现?

  1)、言语形式不同,句子负载的人文内涵也不同。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与“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进行比较,我们如果不能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这种不同,就不可能有学生对春草嫩绿特点,不仅意间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的体验。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了言语的内容;只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受到不折不扣的,原汁原味的精神熏陶。

  2)、追求人文性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法布尔《绿色帼帼》一文中,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教学时可用图片或投影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帼帼的特征和习性。根据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让学生体味到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又可以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与观察方法。就这样,科学知识的“真”,人文情怀的“善”和言语形式的“美”交融一体,意趣横生。

  3)、在充满情趣和想象中学习语文

  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人类一旦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也就随之枯竭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只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源泉。”而语文教学让学生富于想象,也能很好挖掘其人文内涵。

  《皇帝的新装》不是在对皇帝、大臣的骗术的夸张的描述中,融入了精彩的想象,才突出深刻,揭露出封建统治者昏庸和虚假?《天上的街市》不是通过虚构美丽。自由幸福的天上街市,借助巧妙的想象,才能凸显批判黑暗现实,向往理想世界的愿望?再看朱自清的《春》见春花似锦,便想象秋天丰硕的果实,足见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身处巴山夜雨,却设想未来相会相聚,秉烛夜谈,足见作者思念深切。杜甫《望月》“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虽身陷囚牢中,却设想与老家鹿州的妻子相聚唏嘘场景,足见相思之苦;元词人魏初《鹧鸪天》“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困乐,夜煮茶。”虽宦游再外,却设想未来不再分离,情何以堪!可见,想象不仅忽视不得,而且是揭示语文人文性的一个法宝。

  4)、在诵读中感悟文化

  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的富有感情的美读,才能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挖掘出其文的意蕴

  在教读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后小组合作诵读感受最深的细节并谈谈感想。教室里书声琅琅,多种形式的读法,在课堂展开,一会儿就有同学起来,用沉重的语调诵读文中迪桑卡的诗并说:“这首诗最让我心痛!”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分钟,他们还在书桌前学习,他们正体验看成长的幸福,“小脑子充满了数字”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还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 那个时候,他们还是最幸福快乐的孩子就像我们读小学时一样 -----可是5分钟后,他们的血洒在那个山坡上!他们是用这样的心情呼唤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想要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可见他们没有机会了……    还有的悲伤,沉痛的语调诵读被残杀人所留下的只言片语……

  还是在学生诵读中,他们想到了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纳粹的刀枪之下,连孩子都有了这样的感受!法西斯凶残到了荒谬的程度!这一切,扯痛了全人类心灵的呼唤。

  5)营造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发展的课堂。语文课堂是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有人、有情、有智、有本。有人是指心中装着学生;有情是指充满情趣和感情;有智是指用教学的智慧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把;有本是指文本,重视文本的感受,体味和运用。

  课堂上,学生主动投入,情感充沛。他们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教师与学生互动对话中,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允许学生与自己喜欢的伙伴一起读书,一起交流;允许学生策划,组织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和班队活动;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感受和多种理解。

  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语文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感情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学习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不需要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说教,而是需要对话、激励、交流和表现。

  总之,语文的人文性蕴含在课程的内容之中,是通过读、写、听、说什么和怎样读、写、听、说来体现的。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不是靠外加和灌输,而是靠感染和体验的,靠潜移默化的渗透生成和逐步积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课堂 音乐飞扬    下一篇: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薄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