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03-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科学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去,使他们不仅仅看到了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如教《电磁铁》一课时,当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时,沿着什么方向(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绕线圈教师并没有死规定,只要始终顺着一个方向绕即可,这样当各组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后发现他们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有的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有的则相反时,就会感到非常惊奇,产生疑问,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研究出结论。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什么事总想理明白,做什么都想亲自试试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

  首先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如一年级各种各样的叶、砂和粘土、各种各样的种子、石头等让学生亲自采摘搜集。二年级的蚂蚁、蟋蟀、蜗牛、六年级的蚯蚓让学生亲自捕捉。五年级《热辐射》一课要求用黑、白纸做的手套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六年级讲《植物和环境》一课时提前10天让学生栽种两盆绿豆苗,并让它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有阳光和没阳光)。要求学生亲自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学生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过程中,会亲身面对许多课本知识以外的意想不到的问题,从而学到很多新知识,既长了见识,又锻炼了手、脑,提高了能力。

  其次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实验。

  单纯教师一个人边讲边做地忙活,学生只是干巴巴地听着、看着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印象不深,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只告诉学生去干什么,而不告诉学生怎么干,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引导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特点,我们应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个体差异性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有层次的,有高水平、高价值的创新,也有初级水平,一般价值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每一个智力健全的人都有创新潜力,所有的人在平常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需求和创新经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还表明:小学生也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但其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不应该对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出过高的要求,不应该苛求他们提出的问题既有新意又有十分高的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只要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别人不同,哪怕简单平凡、幼稚可笑,甚至荒谬的,都应得到尊重和鼓励。

  2、可操作性

  创新精神与一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系,但更与后天的教育有关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相互联系的。要求是一致的,光靠某个是苍白无力的。自然学科主要是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秘密,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

  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如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求异的兴趣都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会贻误、磨灭、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机械、被动的学习和封闭式教学。因此,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让学生自发地形成创新精神,更不能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去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范畴。总的说来,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否则就不可能有创新精神。在自然教学中,不能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方法来培养创新精神,也不能用一般的思想教育方法,而应根据创新精神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联系性

  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思想、知识、能力等多种因素相关。一个好奇心强,对科学探究有兴趣的人很容易发展创新精神;胆大、好奇、不跟别人走、有独到的见解的人,也容易培养创新精神。反之,则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面宽,则导致思路宽,才有可能发展发散性思维,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更好的结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在创新精神上有更深一步的发展。

  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几个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其创新的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设疑激趣,提出假说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呢?在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

  三、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1、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在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停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如,在对水的观察中,联想到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就像酱油、菜油、醋、汽油等;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敏捷了。他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让教师告诉答案,总是说:“让我自己想一想,看我想的对不对”。

  3、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

  4、珍视独特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见解,珍视对教材、对问题、对教师、对学习方法等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前人的经验、敢于否认教师、敢于否认自己和同伴。

  四、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

  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疑者,他们不断地转换角色,相互启发,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敢于“标新立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扬起了风帆,为学生的蓬勃成长开垦了一片沃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注重实验教学 让课堂充满活力    下一篇:如何组织好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活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