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随想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某体育品牌的广告语。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不正是这句话的完美注释吗!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或者推着学生往下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往往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尊重生成,还学生课堂的主权

  [教学片段一]: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

  学生把带来的各种物体(立体图形)分类后,部分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放在桌子上,却紧紧地抓住几个球,不敢放下。教师观察了片刻,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想放又不敢放。于是,教师改变了预设,轻声地问:××,你为什么不把球放下?

  学生羞羞答答地说:老师,球会跑的?

  教师追问了一句:它是怎么跑的?

  (学生的心情从紧张中顿时受到了安慰,大胆地放手试起来)

  生:乱跑的。

  学生还自高奋勇地上台表演,证明给大家看。

  师:真棒!还有谁会跑?

  生:圆柱。但它不会乱跑,比较听话地跑。(前后或左右跑)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为什么不做成球体?

  学生哈哈大笑,畅所欲言。

  [思考]课前预设时,教师苦苦思索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从何入手?始终找不到答案,放弃,还是常规吧!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通过动手操作来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课堂上,学生“抓球不敢放下”的现象,给课堂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带来了生机。切入自然,学生都有“不敢放下,球会跑”的同感,“那放手试球怎么跑”完全是学生一种自主行为,一种需要所触动的探究学习。尊重生成,还学生学习的主权,教师改变了“看、摸、滚”的教学预设,师生共创了课堂的精彩。

  [教学片断二]:一年级《比多少》

  师:猜一猜,这里有多少颗蚕豆?(蚕豆放在实物投影上)

  请同学们把猜蚕豆的数写在本子上。

  (到底有多少颗呢?学生建议数一数,可是师生一起只数出10颗放在一边,其余的不数。)

  问:同学们,现在你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数据吗?

  此时,学生默默地观察,有一位学生用食指在空中画圈。

  师:××,你在干什么?

  生:老师,教师用手指画10颗有这么多,教师在划还有几个这么多?

  师:谁听清楚了?重复一下。

  学生踊跃地用语言说了方法,用手势做动作,显得非常轻松自在。

  [思考]:这是《比多少》一课的情境创设,预设时利用多次猜数调整而收集的数据,通过对大概数与准确数的比较,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的概念,又能达到培养数感之目的。猜数时的“用手比划”,教师没有预设是一种欠缺,但尊重生成,恰是弥补了这种欠缺,而且更完美。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好方法。当学生出现“用手比划”确定标准量时,教师改变了预设,没有急着学习“比多少”的教学学习,而是临时增加一些练习活动。就在这瞬间,学生在完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确定标准量,即寻找参照物。

  课堂是丰富的,生成是精彩的。教师应在努力地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地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

  二、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

  北师大肖川教授把课堂概括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这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往往涌动着师生精彩的心灵对话。

  [教学片断三]:五年级《利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利息的知识,我亲自到银行进行定期储蓄,把三张不同存期的存单作为教学材料。意在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读取有关年利率、利息、存期等有关信息。同时从存单上的信息中,提出符合人们心理特征的问题:到期后,可获得利息多少元?可是在汇报交流“什么是利息”时:

  生1:存款到期后,银行除了给你本金外多给的钱就是利息。

  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利息的概念,可是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不够深刻。

  生2:老师,我用例子来说明,上个星期,我借给叶××3元钱,这个星期叶××要还给教师3.5元。多给我的0.5 元就是利息。

  (全班大笑)

  师:是啊!如果0.5元是利息,那3元呢?(本金)3.5元(本金和利息,即本息。)

  师:赵××同学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很棒。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应索取报酬的。

  [思考]课堂上,学生利用身边的例子(可能是实例),对利息进行独特的解释,非常具体、形象、易懂。面对这一生成,我没有将学生的“借钱还利息”的行为大讨论,只是作了客观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诚恳地提出建议。这样处理原因:一是例子确实为学习数学的知识而服务,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迂回实破中寻求平衡,因此保证了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价值。二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数学教学也应该关注课堂生成的人文性。我们应该让生成性教学过程对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拓展生成,变革课堂的丰富形态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现代课堂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因此,教师根据课堂生成资源,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

  1、精心预设,拓展生成

  [教学片断四]:一年级《0的认识》

  0和1、2、3一样作为一种数学记号,但0的内涵比它们丰富得多。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学生能够形象地去感知、去理解。0还表示起点,学生能理解吗?如何让这一知识性目标转化成过程目标,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感知,这深深地困绕着教师。教师多次查找资料:在直尺上的左端找到0,说明0是起点。到底如何说明呢?教师又查了汉语拼音词典,起点的解释为开始的地方或时间。如何直观形象地找到开始的、地方呢?预设了多种方案。最终从“说说生活中的0”入手,在直尺上把0、1、2、3、4融为一体,充分理解1、2、3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地在尽子上画出0,此时,学生顿悟了:0还表示开始的地方。

  [思考]:学生此时的顿悟是精心预设的生成,课堂中精彩生成的程度足以证明教师课前预设的程度和拥有的教学机智和水平。预设生成,教师必须潜心研究文本,而不是大致了解文本,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来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超越教材,达到知识和情感的迁移,这是个前提,其次是用心了解学生,这是个关键。

  2、及时调整,拓展生成。

  [教学片断五]:一年级《复习20以内的数》

  复习2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说说,找找生活中的数,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其中有位学生说,经过十字路口时,红绿灯上有数。

  师问:你看到红灯上的数是怎样的?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既复习倒数,又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可是学生的回答是:“教师到红灯上的数是红红的,方方的。”教师马上调整问题:你看到红灯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齐答:20、19、18……

  [思考]: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倾听,及时分析。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如你所愿时,绝不能采取搁置生成,婉言拒绝的教学策略,应该首先考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恰当,就两个字的不同,效果完全不同。看来,现场生成的课堂变革,一方面依赖于教师课前充分周全的精心预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沉稳的课堂心理素质敏捷的课堂应变机智,也是教师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的提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只有我们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触动到生命的灵性,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几种途径    下一篇:小学数学总复习随想
推荐资讯